.

张县令巧断争儿案,智捕人贩子

北京痤疮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pf/a_9216890.html

明朝崇祯年间,有一天河南浚县衙门来了一个叫杨生财的农民,内黄县人。报案称自己中年得子,乳名大郎,三岁被人迷拐。曾到内黄县衙门报案,因一直抓不到嫌犯,便成了悬案。无可奈何之下,杨生财走遍内黄、汤阴、淇县、濬县,找了三年时间。

这一天,在濬县一个叫赵奉伯的人家里,杨生财发现了自己的儿子。虽然离散了三年,但他从孩子的眼神及神态,确定就是自己的孩子。他认出了孩子,要把孩子接回家,但是赵奉伯不肯。杨生财只好到衙门告状,恳请知县做主,裁断此子归宗,并严惩拐卖孩子的人贩子。

濬县的知县叫张肯堂,正准备安排衙役抓人。就在这时,赵奉伯也来告状说,大郎是他的亲生儿子,从出生到现在,都是他亲自抚养,村民都可以为他做证。赵奉伯是本地人,有很多邻居都愿意给他做证,都说孩子是赵奉伯亲生。这一人对多人,杨生财就显得很无助。

张知县见此,下令衙役把大郎带来,让大郎站在赵奉伯和杨生财中间。然后,让他们叫孩子的名字,看看孩子认谁做父亲。孩子犹豫了一下,就走到了赵奉伯身边,还将他抱住,非常亲密。这孩子的父亲是谁,似乎已经明了。接下来,张知县做了让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判决:此案关系到内黄县,如若裁断,须先咨文内黄县,查询杨生财是否丢失孩子。还要杨生财的邻居为证,以查明其是否为奸恶之人。

案子一时结不了,张知县先将杨、赵两人收押,孩子年幼,就暂时住在衙门,由张肯堂的母亲抚养几天。

七天之后,县令张肯堂让人将杨生财和赵奉伯带到公堂,悲痛地对两人说:老夫人带孩子非常小心,没想到孩子却突发热症,已经病死了。张知县的一席话说完,杨生财哭得死去活来,赵奉伯则感叹不已,并没多少痛苦之色。一生一死,乃知真情。其实孩子并无问题,至此大郎身世之谜已解开。

同时,张知县也曾派人到内黄县查询,杨生财确实于三年前丢失孩子,内黄县衙门也早已立案,赵奉伯邻居所证之事,都是孩子三岁以后的事。孩子已经确定了亲生父亲,接下来便审问赵奉伯,从哪里买的孩子?

根据赵奉伯供词,三年前,从淇县王三宝手里将大郎买过来,身价15两。王三宝说孩子是他的,因为家穷,养活不起,所以就将他卖出,立下契约。张知县让赵奉伯回家取来契约,这份契约上面除了王三宝和赵奉伯的签字画押,还有三名中间人的落款。

王三宝家住淇县,并不属于张知县管辖。要到淇县抓人,需要知会淇县知县。如果淇县知县不配合,则很难破获这个人口拐卖案。张知县在官场混迹多年,深知如果走正规流程,这个案子不知道拖到何年何月。张知县非常痛恨这些人贩子,因为他们干的勾当丧尽天良,灭绝人伦。所以,他绝不能容忍这些人逍遥法外。

既然不能走正规程序,那就变通处理。张知县将自己的亲信叫来,对他们进行了一番交代。亲信接受密令后,来到淇县,化装成富商,四处打探王三宝的下落。通过四处走访,他们找到了王三宝家。亲信见到王三宝后,说他家里非常有钱,家族产业庞大,可惜后继无人,希望王三宝能够卖一个给他。王三宝听他是江南口音,像这样的交易官府难以查证,所有开口就是天价。

王三宝没想到对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并且还给了定金。王三宝觉得这人靠谱,就约定了交易的时间。亲信将这个消息传给张知县,张知县便给淇县知县修书一封。说在濬县发现了一伙强盗,为首的就是王三宝。他希望得到淇县的配合,将大盗王三宝擒获,以正国法。

而张知县为什么要把王三宝说成强盗呢?因为明朝法律有规定,只要牵涉到强盗,那就是大案,强盗的头领是要处死的。如果官员发现强盗不抓捕,革职查办那是基本的,严重的话还要坐牢。张知县弄出这样一封书信,淇县知县就不敢不配合。立马派捕快,就来到了约定的交易地点。王三宝等人根本想不到这是个圈套,他带了手下前来,结果被一网打尽。

根据他们供出的线索,解救出数名被拐妇女孩子。拐卖犯抓到了,受害人解救了,捕快们就押着他们回到了濬县。张知县将所有的疑犯和被害人分别审讯,最终弄清楚了这伙人贩子的所作所为。

王三宝是这群人的带头大哥,他的手下有多人,他们行动不定,流窜作案,活动于多个县境内,寻找机会下迷药或者行骗,将妇女和儿童拐卖,然后贩卖。

弄清案情,张知县判决如下:将王三宝等首恶拟为枭首示众,其他帮凶根据案情判杀头绞刑,杖责流放不等。对于被拐卖人员,有家属的,张知县就让家属来领。没有家属的,就送到养济院。已经卖往外地的,只要找到了,就遣返回家。对于买主,知情者与从犯同罪,不知情者略作罚款。

最后,交代一下杨生财、大郎和赵奉伯。杨生财领走大郎的时候,张知县就告诉他们,赵奉伯抚养大郎三年,也实属不易,要大郎记得赵奉伯的恩情。赵奉伯死后,大郎前去披麻戴孝,为他送行。后来大朗生了三个儿子,就让一个孩子改姓赵,延续赵家香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