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野之战中,商纣王70万大军为何败于5万

公益中科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9821.html

王朝的灭亡往往是战争作为主要的方式,而我们最熟悉的商朝就在牧野战争之后灭亡。

纣王的70万大军败给了军队人数远远落后的周军,而毛主席却能够用8个字道出原因。

这场战争究竟是如何发生的?那么毛主席概括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山二虎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很多,我们最熟悉的就那么几个,牧野战争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牧野战争是发生在纣王在位时期的商朝,而这时整个中原在商朝的西边,有一个小国家也在不断崛起。

直到纣王统治时期,那个小国家的实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高,那个国家就是周朝。

人本就有一种好胜之心,周朝作为正在发展中的小国,虽然忌惮商朝,但是不怕,而商朝看到自己西部的弹丸小国的实力一天一天地提升,定会有所担心,然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重要地位。

周文王在位时最想看到的就是,自己统治的国家能够和当时最强大的商朝一决高下,虽然周文王并没有实现,但是他的这一夙愿被他的儿子周武王实现了。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周武王)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这句话实属有点儿意思,“不期”是没有约定期限的,也就是说周武王偶然间和八百诸侯碰到。

作为一个弱国的领导者,做任何决定都是极为小心、谨慎的,而周文王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谨慎的君主,难道他的儿子武王没有受到他的影响,将几代人的心血作为赌注,莽撞行事?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武王不仅受到父亲的影响,还勤于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

有出土的文献记载了关于周文王和周武王,与诸多部落之间的交流,广泛结交,形成以周朝为中心的势力范围。

足见,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独到的政治谋略和政治眼光,这牧野之战是决定王朝命运的战争,绝不会“不期而会”。

其实在公元前之前,就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而公元前年只不过是进入到了决战时期。

牧野战争之前,商朝将国家最精锐的部队派到东夷作战,东夷之战虽然艰难,但其结果是商朝大获全胜。

东夷之战中,商朝的军队损失惨重,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补充兵源,商朝将众多在东夷之战中收获的部分俘虏收编,并将他们充入精英部队中,其他的俘虏则被带回朝歌做奴隶。

成王败寇

这种看似军队人员充足,拥有大批奴隶劳动的盛况,在周武王的眼中,却是进攻朝歌的好机会,他在这“盛世”的背后,看到了几个令商朝一触即溃的问题。

首先,商朝首都朝歌的精英部队都在东夷作战,看似严密的防守,实则并无多少军人,守备空虚。

其次,他们虽然源源不断地将在东夷之战中收获的俘虏送回朝歌做劳工,但是这些俘虏看朝歌人民看来属于外来人员,必然会导致民怨的发生。

第三,无论谁统治的朝代,一旦走向末期,那就意味着有众多腐败之事发生,而这些腐败之事也就成为了导致国家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商朝自然也不例外。

看到这三个问题的周武王,连夜召集大臣商议攻打朝歌之事,经过他们的一番谋划,终于吹响了攻打朝歌的号角。

这次战争是由周武王作为主帅,他带着一支部队到孟津,而这里并非兵家必争之地,孟津只是周武王和其他八个部落的军队的集结点。

这也就印证之前说的“不期而会”的这种偶然性是不存在的,他们在孟津汇合之后,周武王带着九个部落的精锐军队,军人数量约有现在的六个师,大概5万人向朝歌出发。

在现在的河南省淇县的南部、卫河的北部地区驻扎,这个地方距离朝歌只有70里的路程。

一切都安顿好之后,开战之前,周武王做一番令人振奋的动员大会,其演讲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讲述了商纣王的暴虐行径,使得天人共愤,人人得而诛之,这也就为他们的起兵开战,找了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也可以说是“出师有名”。

二是告诉士兵们这一举措是正义之举,而他们也是正义之师,在行正义之事,这是天意决定的。

具体的内容在《尚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昬弃厥肆祀,弗答;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纣王得到自己的朝歌正在被其他的部落进攻的消息,顿时慌了神,下令让所有的军队撤出战斗,班师回朝,保卫国都。

但是长期的东夷之战让纣王的军队数量骤减,此时的纣王就想着将70万的俘虏编成一支军队,以此在气势上胜过周武王带领的军队。

就这样纣王带着一支精锐部队,和一支由俘虏组成的军队来到了牧野,同周武王作战。

长期的战争和突然调动,导致纣王的军队疲惫不堪,同周武王进行战斗时节节败退,商军的士气逐渐低落。

加上内鬼在军队中散播谣言,那些俘虏纷纷倒戈,但纣王自己的部队十分忠诚。

纣王看到自己的军队,想到局势已不可逆转,于是撤离战场,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到朝歌。

史书记载说:“(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就这样称霸一时的商朝灭亡了。

后来,毛主席就用了“俘虏太多,消化不了”这八个字来总结了商纣王战败的原因,我军在对待俘虏的问题上,也吸取了商朝的教训。

小结

这种洞悉万物的独到眼光是作为国家领导人所特有的,我们要注意吸取前人的教训,在处理相同事情时,有自己的方法,切不可操之过急,以便自乱阵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