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少叙,本文咱就聊聊大唐一位七品小县令,在国难当头危机时刻,是如何被逼成集诸葛亮之谋,刘伯温之智那样军事家的经过。
诸葛亮、刘伯温的计谋被他赋予了新的内容屡试不爽,孙子兵法的36计被他活学活用发扬光大,这位被历史低估的军事家名叫张巡。
提起张巡大家可能觉得很陌生,这不奇怪,因为张巡47岁时才成名,49岁上杀身成仁。
他像流星一样划破大唐的天空,虽耀眼却很短暂。
后人能够记住他还得益于各地的“双忠庙”,“双忠庙”是后人为祭祀张巡和许远二人修建的庙宇。
现如今福建潮州茶农茶商供奉的是张巡和许远二人的塑像,二人也被人们称为文武将军。张巡主武,许远主文,此二人成名于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咱们先说说张巡。
张巡生于公元年,也就是景龙元年,这一年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继位。
有关张巡出生地有四五种说法,分别是山西芮城人、山西永济人、河南邓州人、河南南阳人。
具体是哪里人到现在谁也闹不清,这也是全国各地有多处双忠庙和张巡墓的原因之一,毕竟各地方都想利用名人效应造福一方。
传说张巡从小博览群书,尤其喜欢看诸葛亮的《马前课》以及刘伯温的《百战奇谋》等兵书战策。
他当初的理想是当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他长大以后,才发现由于唐朝太强大,国家很稳定,承平太久武将被边缘化,张巡当将军的愿望泡汤了,他转而主攻文史。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就在唐玄宗李隆基当政时,33岁的张巡高中了进士。
对于李隆基大家不陌生吧?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李隆基是杨贵妃的老公,号称梨园鼻祖。
梨园是指戏曲界,原来李隆基是一个文艺范的君王,国家太平他安于享乐迷上了吹拉弹唱。
换言之,张巡又一次失算了,如果他专注于戏曲,或者很快得到升迁。张巡主攻的文史赛道人才济济,比如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
张巡虽中了进士,但接下来的仕途毫无起色,十年间先后任河北清河县县令,河南鹿邑县县令,河南宁陵县县令……
也就是说张巡始终在最基层官阶混。
讲真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话虽如此,尽管张巡只是七品芝麻官,他却拿出了全部能力和热情,治理的县城井然有序,年年被朝廷评为三好县令。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是张巡没有靠山,不然凭他进士身份,当个太守富富有余。
其实不然,如果张勋想走后门,他的哥哥早就是朝中的监察御史了,张巡最看不起那些走后门的官员。
虽然自己仕途不畅,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信念:那就是要用实力成就一番事业,他坚信是金子终究不会被尘土所埋没。
时间转眼来到了公元年12月,这一时间点对于李隆基来说终生难忘,因为此刻爆发了历史上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联合造反要推翻李隆基的叛乱。
此时李隆基傻眼了,由于国家承平日久武将被边缘化,一时之间没有得力的干将可调遣,叛军势如破竹一日千里,很快大唐陪都洛阳被安禄山攻破占领,随后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了大燕国。
显然安禄山要和李隆基唱对台戏,三郎在长安城慌了手脚,“三郎”是李隆基的小名。
此时三郎兵无可调将无可用,怎么办呢?还是奸相杨国忠有办法,他对皇上说:“陛下,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咱们去四川暂避一时不就行了。”
说实话李隆基不想抛弃全城百姓,但火燎眉毛先顾眼,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杨贵妃,皇子及一些宠臣逃亡四川。
不说三郎单说说叛军的情况。
自从洛阳失陷以后,中原地区的一些官员听说皇帝都跑了,那自己还守什么城池呢?
官员们的触觉很灵敏,感觉大唐早晚被大燕所替代,于是纷纷投降了叛军,唯恐落后一步失去当官发财的机会。
比如雍丘县令令狐朝,也就是今河南淇县县令,总之唐朝官场几近崩溃,个个自寻出路。
但凡战乱时期,这种场景并不鲜见,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出现英雄也出现汉奸,令狐潮就是汉奸。
此时令狐潮的同僚,同殿为臣的宁陵县县令张巡横空出世了。
他和令狐潮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张勋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逆流而上带领城中的百姓和将士一起抗击叛军。
张勋在国难当头之时位卑不敢忘国,令狐潮放弃了宁陵县百姓,而他却承担起了保卫宁陵百姓安全的重任。
张巡的举动在一些投降官员看来无异以卵击石。
此时令狐潮自以为机会来了,他想:“张巡守城的兵力加起来不过上千人,围歼张巡简直易如反掌。”
效忠新主子的机会来了,令狐潮想用张巡的血铺就升迁之路。
想到此,令狐潮主动请缨率军围城,他要向安禄山献上投名状。
安禄山大喜,于是拨给令狐潮五万兵力,让他不日拿下宁陵县城。
令狐潮率先开始了攻城,张巡此时反而出奇的冷静,继而莫名兴奋起来,小时候熟读的兵法战策一下子涌现在眼前。
呜呼哀哉!想不到自己年过43岁愿望竟然实现了,眼前不正是施展抱负的时机吗?不正是一位将军建功立业的时机吗?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张巡华丽丽从一个文官被逼成了武将,讲真是安史之乱成就了其理想。
来吧令狐潮,谁用谁的血打拼出一片天空还不一定!
令狐潮认为张巡不会抵抗多久,毕竟双方兵力悬殊,叛军五万对付守城5千,十倍的悬殊,嘻嘻,活该我要扬名立万了。
令狐潮得意洋洋就大意了,当晚张巡对手下说:“叛军自恃兵力充足不加防备,我们今晚就给他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袭击叛军大营。”这是张巡出道来的第1个计谋——火烧叛军。
果不其然,当夜叛军不设防,张巡命得力干将雷万春率领1千名敢死队,开城门,守城铁骑如旋风一般偷袭了叛军大营,得手后火烧敌营数十里,就这样,令狐潮的叛军一败涂地。
很快令狐潮吸取教训加上了小心,同时又请示调来了4万叛军。
有人会问了,安禄山、令狐潮为什么对一个小小的杞县县城倾注如此巨大的兵力呢?
原来安禄山想占领杞县、宁陵、商丘一线重要城池,进而打通占领江淮的交通要道,等把这几个城池攻下来,长江下游的江淮一带唾手可得,如此以来,大唐半壁江山也就落入了叛军之手,李隆基再想匡扶江山势必登天还难。
因此杞县之战,宁陵之战及以死守商丘成了张巡三大战役。
骤然之间叛军增加到了10万兵力,杞县县城肯定是守不住了,审时度势的张巡果断弃之退守宁陵。
一个出色的将领不以一城池的得失为目标,这就应了那句话,平庸的将领经营城池,出色的将领立足全局。
经过一番激战和斗智斗勇,宁陵也被迫放弃,张勋带领两城的百姓和将士退守到了睢阳。
唐朝时期的睢阳就是今河南商丘市下辖的睢阳区,这是通往江淮一带的交通要道。
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兵合一处,将打一家。
张巡知道,睢阳是他们退无可退死守的最后一战,人在睢阳在,人亡绥阳亡。
此时流亡的李隆基被张巡事迹所感动,想不到一个七品芝麻官竟比一品大员有气节。
李隆基对朝中的高官大失所望,在危难之时这些高官只顾自保劝皇上退位。
这些高官知道伺候谁都一样,为当权者服务,当权者不会亏待他们,在这些高官眼中,安禄山和李隆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李隆基也不傻,他为了鼓舞士气压制投降,火线提拔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兼御史中丞。
此时睢阳太守许远,考虑到自己难胜任带领全城百姓及士兵守城的重任,主动提出让张巡当主帅,自己负责物资供应,这就是人们称二人为文武将军的出处。
许远是唐朝宰相许敬宗的曾孙,二人日后被后人称为“双忠”。
潮汕一座“双忠庙”里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诚无二二忠臣。”
我们都知道,当忠臣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张巡为了守睢阳城可谓呕心沥血。
一边是兵强马壮攻城叛军,一边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守军,两相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后来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将领提出要投降,张巡果断除掉了那些投降的将领。
在提高士气的同时,张巡面临的是箭支的短缺。
大家可以想象出来,打退叛军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射箭,但是箭支却不是一日能做出来的,怎么办呢?
张巡突然灵机一动,诸葛亮能草船借箭,我为什么不能用草人借箭呢?有了灵感就行动,他命士兵连夜捆扎了上百个草人,趁黑夜把这些草人从城头慢慢往下放。
叛军一看有人从城上下来要偷袭大营,一声令下乱箭齐发……
等天渐亮,张巡命士兵把这些草人系上城头,拔下长箭数了数有上万支。
也就是说叛军一夜之间送给了张巡上万支羽翎箭。
令狐潮得知内情只气得跺脚大骂张巡狡猾。
过了些时日,张巡如法炮制。
这次令狐潮学乖了,下令不许放箭,心里暗笑张巡黔驴技穷,一日得手总想用这个办法,吩咐士兵不要理他,继续睡觉。
其实这是张巡巧用此计来麻痹令狐潮,时间一久,令狐潮就对这种情况适应了,不再设防。
就在令狐潮放松的时候,张巡把草人换成了真人,上百名士兵突然之间杀到了叛军大营,直杀得令狐潮人仰马翻。
总的来说,张勋在死守睢阳时打了上百场战役,消灭了叛军上万人,击败叛军无数次的进攻。
张巡灵活运用兵法受到了后人广泛的赞誉,他把兵法发挥到了极致且不拘泥兵法,他常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真真假假虚实结合……”
他被评为历史上三大军事家之一,三大军事家分别是汉代的霍去病,宋代的岳飞和唐代的张巡。
从这些高度评价来看,张巡的兵法战策不逊于诸葛亮和刘伯温。
令狐潮一看,打不过张巡攻不下城池,于是采取了围而不打的办法,意思是困我要把张巡困死在城中。
此时睢阳已成为了一座孤城,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如此以来张巡早晚会被饿死。
令狐潮的这个办法果然毒辣,城中没了粮食吃,士兵们就开始捉麻雀老鼠吃,等把树皮、老鼠吃光以后,士兵和百姓开始吃老弱病残,老弱病残吃完了,张巡把自己的爱妾杀了,给士兵们煮了一锅肉汤分而食之。
当士兵得知内情后,一个个感动得眼含热泪,发誓与城共存亡。
最终吃无可吃,杀无可杀,睢阳城在没有一个人能站起来战斗了,张巡为了防止更多人的死亡提出投降,睢阳最终城破,张巡誓不投降被令狐潮杀害。
故事讲完了,张巡的忠诚确实没得说,同仇敌忾,绝不做汉奸的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但是他杀妾劳军这件事却激起后世人的争议,为了救人而杀人,这种举动是否合适?
还有他为了救全城百姓吃了许多老弱病残的人合法吗?每个生命都行得到尊重!
毋庸置疑,张巡的忠诚并不是出于升官发财,如果他为了升官发财,完全可以效仿令狐潮。
当时投降的官员很多,这些官员纷纷谴责张巡杀妾和吃人行为,令人诧异的是,这些投降的官员却没有受到任何指责,张巡成了众矢之的。所幸历史给了张巡一个公道,他成了人们敬仰的英雄和圣人。
最后总结一句话:我认为一个人大节不亏就是一个完美之人,至于细节只能是基于那个时代那个情景所造成的,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衡量张巡,你赞同我的看法吗?不妨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