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商之都追寻晚商兴衰商丘日报殷商之

殷商之都追寻晚商兴衰——商丘日报“殷商之源·探源”采访组走进安阳

  巍巍太行,悠悠洹河,古都安阳五彩斑斓、秋色正浓。9月1日至日,正值秋分时节,商丘日报“殷商之源·探源”采访组走进安阳。

  0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踏着总书记的足迹,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采访组到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博物馆)和殷墟王陵遗址感受多年前的商王朝盛景,追寻晚商先人兴衰印记,聆听殷商文化故事。

  采访组走进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采访组采访考古专家

  殷墟出土的玄鸟玉器

商丘与安阳:我启商之源君把商之尾

  “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先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商丘与安阳的关系。

  历史的车轮碾轧着岁月的时光,深邃而遥远。目光投向公元前16世纪甚至再往前,看一看商朝建立之前的商部落。《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中也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被夏朝先祖大禹封于商丘,在商丘繁衍的族群被称为商族,因此先商时期即商部落时期的文化与夏文化同步。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于亳(即南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镇西南),此后商朝都城一共搬迁5次,最后一次是约公元前年盘庚迁殷(今安阳),此后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商朝在安阳共经历了8代1王,73年时间,直到公元前年牧野之战商纣王为周所灭,其间兴衰往事,余音不息。

  商亡国后,纣之子武庚曾被周王封于殷,后武庚叛乱被杀,殷人逐渐迁走,殷都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自商汤建国至商纣亡国,再加上商朝之前的商部落,“殷商之源”商丘与“殷商之都”安阳因历史的长河而隔空“牵手”——我启商之源,君把商之尾,辉煌灿烂的商文化根脉相连、根固叶茂。

  圆形铜鼎

  亚长牛尊

盘庚迁殷:商朝廷终于“居有定所”

  走进安阳,故事从“盘庚迁殷”说起——

  “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汉代史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的这句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商朝的一个特点——朝廷居无定所。

  成汤建立商朝之前曾迁都8次,且不提。商汤建立商朝时,最早的国都在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镇西南)。在此后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5次。历史学家究其原因,认为一是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二是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大水常把都城淹没,所以就不得不搬家。

  盘庚是商王祖丁之子,后来成为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即位之初,商朝国都位于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约公元前年,盘庚为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渡河南下,先是将都城迁回到商汤的故地亳(今商丘),后又迁都于北蒙(又称殷,今安阳),史称“盘庚迁殷”,故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

  盘庚当时为什么选择了安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殷墟博物馆副馆长岳占伟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北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当时的北蒙气候适宜,自然灾害比较少,有大面积待开垦的良田”。这一点,在安阳博物馆,记者在出土的青铜器等文物上多次看到大象、玄鸟等动物图案或造型,还在殷墟王陵遗址看到展出有祭祀用的大象的出土骨架,也为当时安阳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提供了佐证。“咱们河南古称‘豫’,这个字就是一人牵着大象的意思,其来历有可能与中原地区产象有关。”殷墟王陵遗址讲解员这样说。

  盘庚迁殷后,推行商汤的政令,从此百姓安宁,商朝国势再度振兴。盘庚死后,葬于殷。

  殷墟车马坑

  刻有甲骨文的龟甲

武丁中兴:留下丰富文化遗存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是商朝第3任君主,在位时间长达59年。武丁继位时,商朝国势衰微、政局混乱,他通过改革使得商朝的国势很快得到扭转,形成了盛世,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记者近距离目睹了青铜器“司母戊鼎”“亚长牛尊”的风采。中学历史课本中特别提到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武丁次子祖庚为祭祀其母亲(名戊)而造。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逐渐内外交困,直至帝辛(纣王)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所灭,帝辛逃到鹿台(位于今鹤壁淇县)自焚而亡。商王朝在存续多年后就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

殷墟遗址:从这里了解殷商文明

  殷墟遗址坐落在如今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殷墟王陵遗址。

  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记者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感知了在废墟中掩埋了年的商王国宫殿之宏伟。岳占伟说:“殷墟展现了商朝最强盛的境况,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还有大量甲骨文,证明当时是非常发达的殷商文明。”

  位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北5.5公里处的另一处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园与祭祀场所。“这里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它证明商朝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经过多次发掘,王陵共发掘14座带墓道的大墓,同时还有近1座祭祀坑。”工作人员介绍。殷墟王陵及周边遗存入围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片甲骨惊天下。”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得到充分广泛应用,而且发展得也较为成熟。记者近距离观察,只见骨片上的文字清晰可见,其中“王”和“田”等字延续至今。记者还惊喜地发现,在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王亥的“亥”字附加玄鸟图腾的符号,还有“从先王居”字样。

  在“先商史”中,商汤之前的商族先辈称为“商先公”或“商先王”。商族从契传到汤一共14代“商先公”,而其中只有亥称王,叫王亥(《史记》中称其为“振”)。从甲骨卜辞来看,王亥是商先公中享受后代祭祀最隆重的人之一。王亥是商丘人,没有争议。由此,可否推测,既然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那么,在盘庚迁殷之前会不会在祭祀、占卜等物件上也有可能有“不成熟”的文字符号呢?期待着考古工作者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会有新发现。

专家说商

赫赫大邑商

□岳占伟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商朝是一个不断迁徙的王朝。公元前年,盘庚继位后迁都于殷(今安阳)。从此,商族定居下来不再迁徙,在安阳这片土地上持续发展00余年,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殷商文明。

  甲骨文记录,3多年前的殷人称自己的国都为“大邑商”。考古证实,大邑商面积30余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都城之一。

  多年后的今天,殷墟遗址宫殿区内,发现有宫殿、宗庙、祭坛等50余座建筑遗址,还新勘探发现了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大型池苑遗址及北部成片的大型夯土基址。其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树立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典范,展现了殷商宫殿昔日的辉煌。

  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作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

  年发现的洹北商城遗址位于安阳北郊洹水北岸,内部有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贵族居住区、墓葬等。该遗址的时代早于传统意义上的殷墟,填补了商代早期郑州商城与商代晚期殷墟之间的空白。这一发现改变了传统“殷墟”的概念,成为近0年来商代考古、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一片甲骨惊天下。”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作为中国已发现的最早成熟文字,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年。近16万片甲骨,4多个单字,记载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殷墟出土了司母戊鼎、亚长牛尊等大量青铜器,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成为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

  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手工业园区的发现,实证甲骨文中“百工”的记载。

  殷墟遗址之外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代晚期族邑聚落和手工业作坊遗址,拱卫在殷都的周围,“大邑商”名副其实。

  这一时期的殷商王朝,地域之广、生产力水平之强、文明程度之高让人叹为观止,成就发展顶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殷墟博物馆副馆长)

来源:商丘日报采写:文\记者郭文剑吴涛图\记者崔坤编辑:屠良冀审核:李瑾瑜杨宁监制:张富义总监制:郭文剑宋圣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