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河南省安阳市的小屯村,几个农民正在田间地头劳作,一个农民一锄头下去,带出来的泥土里,隐约有一些骨头片子。
这几个农民心下大感好奇,连忙拾起来,用袖子擦拭干净骨片上的泥土,只见这些骨头片子上面,有着一些刻画的痕迹,不像是正经的骨片。
这几个农民看着手里上了年纪的骨片,就想试着拿去中药店卖,换一些钱。
于是,就有人挑选了几个品相还不错的骨片,送去了药店。
药店老板拿在手里端详,也不认识具体是什么,骨片上的痕迹也看不出是个啥,不过倒是可以入药,就把这些骨片当作是“龙骨”药材收购了。
龙骨,也被称之为刀尖药,使用的时候碾成粉末,贴在伤口处能止血;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其他功效。
当然了,龙骨并不是龙的骨头,而是埋藏在地下,并且已经形成化石的动物骨头,具体是什么动物的骨头,并没有多大区别。
王懿荣,祖籍云南,出生于山东,甲骨文为人所知,他功不可没。
这个光绪六年的进士,是金石方面的专家,尤其是对青铜器的铭文的研究功底,更为深厚。
光绪25年(公元年),时任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因为身患疾病,大夫给他开的中药里面,就有一味“龙骨”。
王懿荣见到龙骨上面有人工刻画的痕迹,这个对古代金石文字有研究的人,当即就觉得这可能是古代的某种未知文字。
于是,王懿荣就吩咐家人去各大药店采购龙骨,短短几天时间,就收购到了好几百片,有着人工刻画痕迹的龙骨。
王懿荣在家中仔细研究起这些龙骨,他对西周和春秋的青铜铭文颇有研究,和这些龙骨上的文字,和他所熟知的文字完全不一样,是从未见过的古老文字。
这些古老的文字笔画纤细,多方折而少圆润,和王懿荣所熟知的西周文字完全不一样,也不似西周之后的文字。
因此,王懿荣初步断定,这应该是早于西周的殷商文字。
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可惜的是,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王懿荣写下绝命书,和妻子以及长媳一起,先服毒,后投井而亡,时年55岁。
王懿荣死后,他生前所收藏的那些龙骨,大多都流入到了刘鹗那里。刘鹗也是一名金石研究专家,他对这些龙骨做了多年的研究,和王懿荣的判断相同,刘鹗也认为这些龙骨上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文字。
年10月,刘鹗在其所撰写的著作《铁云藏龟》当中,肯定了这些龙骨文字乃是殷商时期的刀笔文字,他也是最早将甲骨文公诸于世的人。
那么,这些记录在龙骨上的文字,记录了一些什么内容呢?
当时的人们热衷于占卜,每逢遇到国家大事的时候,都要占卦问卜,占卜所获得的内容,就记录在龟甲或者是牛骨头上。也正因为这些文字内容,是记录在骨头上,所以才被称之为甲骨文。
本文来自百家号“贱议你读史”原创,其他平台和作者均为抄袭搬运
随后不久,安阳市的小屯村就火了,陆续有人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进行挖掘,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出土了更多的甲骨,总计约有块。而且在小屯村周围还发现了不少殷商时期的遗址,约有55座。
这么多的遗址,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别看小屯村现在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但是在三千多年前,很有可能曾是殷商的国都。
看过封神演义的人或许就奇怪了,殷商的国都不是叫朝歌吗,这朝歌位于如今河南鹤壁市的淇县。
其实,殷商延续了五百余年,曾有过不少都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商、早商、晚商。
根据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此地很可能是早商时期的都城。
关于殷商的历史资料,其实一直以来都比较匮乏,特别是“先商”和“早商”这两个阶段,由于年代久远,更是显得云里雾里。
而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其意义十分重大,这些出土的大量甲骨,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了农业、战争、田猎、天文、农业等等,为研究商朝的早期历史,提供了很宝贵的一手资料。
不过,在甲骨文身上也存在着不少谜团,譬如:如今已经发现的甲骨文,经过整理后有多个单字,能辨识出来的有个单字;而那些未识别的单字,大多是当时的人名、地名和专用名词。
即使是在已辨识出的单字中,也存在着不少解释上的异议,譬如:“日又哉”这个词,有的学者认为指的是日全食,但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记录太阳黑子,至于哪一种说法准确,也尚无定义。
最让学者们感兴趣的是,有些甲骨上的字,需要借助五倍的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这就很奇怪了,在殷商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是如何把这些细小的文字,一笔一划的雕刻在甲骨上的呢?
围绕着甲骨文的考古,还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把我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
本文来自百家号“贱议你读史”原创,其他平台和作者均为抄袭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