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最早是商人后代建立,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历经29代44位国君,仅在朝歌(今淇县)建都就达年,后迁至漕邑(今滑县留固乡白马墙村),又迁至楚丘(今滑县东八里营乡冢上村北约两公里),随后又在帝丘(今濮阳)历经年。卫文化在先秦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诗经》中39篇诗歌都源自卫国时期,其中《泉水》《淇奥》《竹竿》等传颂至今。
武王灭纣之后,他们的宗室仍存在。后来这些人造反了,其中包括卫国,被周公团灭,周公就把卫国封给自己的弟弟康叔,卫国的开国国君。
卫国国君虽英明者不多,但是卫国总能在危急关头度过,两次被灭。历史上有许穆夫人(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救卫的记载,许穆夫人是卫懿公妹妹。公元前年,卫懿公亡国后,四处奔走救卫,最后,齐桓公助卫国复国,此后,卫国又延续了多年之久。
公元前年,卫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公元前年,秦攻魏,卫又成了秦的附庸。一直到公元前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春秋战国时期,烽火不断,各国都企图在这乱世求得生存。但是卫国却无欲无求,不仅不参与战国纷争,反而还不断地自贬封号以求安居一隅。
卫国长时间能存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才多。卫国国民是殷商遗民,有着较深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许多智谋之士,商鞅、吴起、吕不韦等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顶级的人才,均是卫国人。另外还有李悝、子路、荆轲、聂政、苟变。谋略鼻祖鬼谷子也在卫国隐居,有人说,战国时期的斗智,主要是鬼谷子的学生们在斗,这话也不假。
但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才也多,最终也被灭国了,魏国被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不受重用,例如:商鞅,张仪,范雎,吴起,孙膑,公孙衍,魏章。当然,这些人才中,有不少是从卫国投靠过来的,但是,卫国和魏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君主昏庸,对人才不重用。但卫国更无能,不抵抗,让别人连侵犯都提不起兴致,相比齐国最后窝囊到不抵抗国君被活活饿死,卫国更为幸运,君主只是被变为庶人。
卫国人才多,在关键时刻救卫,甚至秦国最后也是看在商鞅和吕不韦是卫人的情分上,对卫留下情面。而卫国的只求安稳,不参与战争,任人宰割的态度,也有运气的成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在赵国已投降的情况下,白起仍命令活埋,共斩杀45万人之多,而齐国最后投降秦,国君仍被活活饿死,所以,并非想求安稳的国家都能得到安稳,而卫国确实有运气的成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