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永河关于是什么怎么办的再思考

关于“是什么”“怎么办”的再思考作者/裴永河我们认识事物一般从“是什么”开始,然后了解事物背后的“为什么”,最后反思我们该“怎么办”。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是没有问题的,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是什么”“怎么办”对于人生来说至关重要。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往往看问题太注重是什么,在是什么的陷阱中不能自拔。我们缺乏的是对怎么办的思考,怎么办是问题最终解决的必由途径。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浅谈几点看法。一、“是什么”容易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束缚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我们讲“是什么”可能太多,给学生提出的都是要求,遇到问题习惯于直接给学生指导或者将解决方案清楚给出。就课堂教学来说,新课改已经进行了20多年,课堂教学模式仍然以“是什么”为主体,学生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填鸭式”。这种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造成的后果确实比较严重:一是学生的创造力会受到束缚;二是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三是学生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育教学中同样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导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谁轻谁重,而厚此薄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摒弃纯粹的“是什么”说教模式,应该转换角色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什么”往往成为教师提升自我的障碍“是什么”的说教模式之所以不容易改变,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使用起来方便,只站在教师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容易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没有生成,教师也只是机械的重复劳动。长此以往,教师不会主动成长,教学工作机械单调,学生兴趣不会提高。叶澜教授说:“教师不发展,学生难以发展,教师不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改变,如果不改变“是什么”的说教模式,教师就不会自我加压,自我革命,自我提升。三、“怎么办”确实大大增强师生沟通的效果说白了,“是什么”显然是单边主义,意味着教师唱独角戏。如果教师能放下身段,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把重点转移到“怎么办”上来,那么教育教学效果一定会大为不同。比如向学生提问: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实际上只有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双向交流,师生才会共同面对问题,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生成,才会有创新,师生才会最终共同成长。“是什么”到“怎么办”的转变,其实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转变。也是真正能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逐渐转变,这不正是我们多年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吗?总之来说,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静下心来用心思考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敢于打破固有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灵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方式,能够从“是什么”的繁杂当中跳出来,更多的与学生一起思考“怎么办”,这样做就会赋予师生正能量,才能共同成长,成为越来越优秀的自己。裴永河,中小学高级教师,淇县教研室化学教研员。淇县首届“十大名师”、鹤壁市名师、鹤壁市首批“名师工作室”成员、鹤壁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评价”专家、河南省优秀教研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专家。热爱本职工作,喜欢读书、旅游,虽拙笔不堪大任,但喜欢动笔琢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