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餐桌,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走实节粮减损每一步(倾听)核心阅读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做好全链条节粮减损,意义重大,大有可为。今夏,各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水平,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更好稳住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芒种过后,各地陆续进入“三夏”大忙时节。黄淮海平原的金黄麦田里,大型收割机轰鸣而过,抢收小麦;南方水乡的稻田里,农民埋头栽插、管护水稻,嫩绿的稻秧生机盎然。粮食生产茬茬压紧、环环紧扣,节粮减损稳步推进,开源与节流并重。一粒粒粮食,从田间到餐桌,如何有效减损?近日,记者沿着粮食产业链,探访各地的节粮减损妙招。生产机械化收割,减少损失率夏日炎炎,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高标准农田里,大片早稻陆续进入扬花抽穗期,丰收在望。在预留好的秧田里,种粮大户钟显华开着耕田机来回穿梭,翻耕田块,为晚稻育秧做准备。“农业机械化,不但效率高,还能帮助减损。”钟显华心里有本账。“传统收割有割稻捆扎、搬运起堆、打谷脱粒、填装入袋等环节,‘跑冒滴漏’在所难免,着实可惜。”钟显华说。6年前,他购置了第一台收割机。得益于农机购置补贴,这些年,家里的收割机不断更新换代。“发动机一响,稻谷就到了机舱里,丢粮率大幅下降。”以前,每到收获季节,人们会到田里拾麦穗、稻穗。如今,这一场景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历史。“机收损失率一般在3%—5%,远低于人工收获10%左右的损失率。”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技推广处处长刘小伟介绍,小麦、水稻、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7%、94%和78%,机收已成三大主粮最主要的收获方式。节粮减损,农机先行。“目前,村里余亩水稻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收割,粮食损失率不断降低。”塘石村党总支书记谢建平说。“豫北粮仓”河南滑县又迎来麦收时节,万古镇杜庄村田野间,3台大型收割机一字排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带着农机手忙着机收作业。“除了机械收割,今年小麦播种还用上北斗导航,按粒精量化播种,光这一块就省下不少成本。”农机手的实操水平对节粮减损至关重要,今年麦收,合作社两名机手参加了机收大比武活动,收获不小。“把田里的丰收变成到手的丰收。”刘小伟说,去年“三夏”期间,农业农村部在8个小麦主产省份开展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助推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减少损失30亿斤;“双抢”“三秋”期间,持续开展大比武活动,助推节粮70亿斤。“丰收链条上,机收减损是关键一环。”刘小伟说,下一步还将分区域分作物修订完善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引导农户和机手因地制宜选择收获时机和机收方式,千方百计减少粮食损失。储存用上烘干机,住进“空调房”微风拂过,秧苗轻舞。今年,李小根一口气种下亩水稻。“要是往年,总担心天阴下雨,可不敢这么扩大规模。”作为安徽省怀宁县腊树镇的种粮大户,李小根的底气源于家门口的惠嘉谷物烘干厂,“今年又新上一台烘干机,每天可烘干稻谷多吨。”怀宁是产粮大县,每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以前,每到夏收、秋收时节,遇上下雨,农民们总会犯愁。“即便天气好,乡亲们将新收获的粮食摊到公路上晾晒,不仅阻碍交通,还会造成粮食损失。”李小根说。县里通过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购买粮食烘干设备,为周边农户开展代烘干服务,当地农民粮食收获后的晾晒、储存难题有了解决办法。当地种粮大户徐福运介绍,一台烘干机一天可将20吨小麦或水稻的水分从20%降到约9%,费用在元左右;如果人工翻晒到同等水平,需平方米的水泥晒场和8名劳动力翻晒3天以上,雇工费用超过0元。如今,徐福运购置了12组粮食烘干机械,“烘得出、储得好,也有助于卖上好价钱。”烘得好,还要储得好。在江西省于都县仙下粮库,粮食住进“空调房”,盖上“厚被子”。粮库里,几十个测温、测压、测湿点,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粮堆内部情况以及仓内空间环境变化。粮库主任刘纪斌介绍,仓储设施采用了“四合一”储粮新技术,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储备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由之前的1.8%降至1%。近年来,于都县推动“智能化粮库”升级改造,先后在乡镇推广1.5万套彩钢板组合科学储粮仓,储粮损失不断降低。“智能化储粮降低了产后损耗,减缓粮食品质变化。”于都县富硒中心粮油服务股股长刘敏清说。“减损是个系统工程,夯实服务基础是关键。”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要着力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支持引导农户科学储粮,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进一步降低粮食损失。加工精细化管理,利用更高效促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推介小麦适度加工、稻谷适度加工、小麦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稻谷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四大类24个减损增效典型案例。王凤忠说,据估算,目前我国小麦、稻谷加工环节的损失率为4%—5%。公布的典型案例中,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改进技术装备,加工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有效降低加工损耗,提升了产品附加价值。靠着先进的工艺,在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的飞天农业公司生产车间,一粒粒小麦被精深加工。16台磨粉机开足马力,将小麦研磨成工业用粉。接着进入制粉车间,麦芯粉可以做方便面、饺子等主粮食品,尾粉加工成淀粉、谷朊粉。再精深加工,可以产出结晶葡萄糖和结晶果糖,有的还开发成烤麸、植物蛋白肉等产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每一粒麦子都被‘吃干榨净’。”公司总经理董得平说。精深加工后小麦的附加值大大增加。飞天农业公司生产的小麦结晶葡萄糖、结晶果糖等产品,从小麦原料到结晶果糖增值5倍,生产的小麦蛋白肽增值30倍。董得平说,加工环节减损要把眼光盯着市场,目前公司正联合粮食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代蛋白、代糖等,满足消费者对于“大健康”的新需求。在开展设备智能化改造、自动化控制的同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天山面粉(集团)额敏有限公司还推进产销精准对接,避免粮食抛撒浪费。“减损就是增产,推动全链条增值,努力让农民得实惠、减损见成效。”公司负责人、党总支书记张婷说,依托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公司派专业人员到地头指导晾晒、调运,减少小麦损耗。去年,从小麦晾晒、运输、清理等环节减少粮食损耗1%以上,为当地种植户增加87万元收入。“加工环节做得好,背后是‘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王凤忠说,粮食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做好全链条、系统化管理,才能提升粮食品质和附加值,带动更多小农户融入高效集约的减损链条,让更多农民尝到增产又增收的甜头。(记者常钦)来源:人民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