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治理荒山防治水土流失看看300平方

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对树木植被有一种本性的亲近。树木植物不仅是人类食物的来源,也是栖居繁衍的场所。

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太行山脉也曾经“高林秀木,翘楚竞茂”(《水经注清水注》)。但从商代开始很多政权建都于太行山东麓,如营建殷都(安阳)、朝歌(淇县)、邯郸、洛阳等城市都需要大量的木材,“京洛材木,尽出西河”(《周书王罴传》)。太行山区的森林至北宋时已半成秃山。

无树木植被涵养,水土流失就会加重,距离南太行50公里的伊洛河入黄河处,清浊分明、绿黄合流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

伊洛河与黄河汇流处

但是,如何防治水土流失?如何植树造林?采用何种种植结构?人类一直在探索、实践。

太行山南麓的一块水土保持“实验田”,提供了一种破解思路。

那是一块很不起眼的地方,正处在下坡拐弯处,不留意的还以为是路边小花园。但“实验田”前面的石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标题四个大字“径流小区”标明了独特的身份。

“径流小区”是个什么东东?驻足细看,“径流小区是对坡地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测验设施”。

这块“实验田”坐北朝南,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分成四个标准小区,每个小区长17米、宽4米,坡度为15度。从东到西依次排开,1号小区种植草皮,2号小区为原始裸露坡面,3号小区种植灌木,4号小区修成水平阶,在水平阶上种植乔木(侧柏)。

在“实验田”南端,修筑了深约1.5米的水泥沟槽,里面放置了12个水泥桶,3个一组、塑料短管联通,4组水泥桶通过集流槽与四个小区分别对接。这12个水泥桶的科学名字叫“集流桶”,是径流和泥沙集蓄设备。

很明显,分成四个小区,就是为了对比实验效果。在每次降雨后分别采集集流桶的水样进行处理,记录降雨、径流、泥沙等内容。

在相同的降雨量、风力下,测量四组集流桶的径流量、泥沙量,以此比较四个小区的水土保持效果。经过长期的记录、观察,再加上适当的分析方法,求出自然及不同治理措施与水土流失的规律性关系。

这些理论数据可以探求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防治途径和措施及治理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大面积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径流小区“实验田”现场介绍

因为只有现场设施可供查勘,没有数据来参考比较,只能个人推想,应该是3号(灌木区)、4号(乔木区)水土保持效果更好一些,1号(草皮区)次之,2号(原始裸露坡面)肯定最差。

多年观察,觉得山区最好的水土保持方式是:上种乔木、中育灌木、下培草皮,18般武艺都使上。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在泥沙易滑落区域的山脚铺筑石头护坡效果更佳。

外行的话仅供参考。但数十年、数代人的垦荒植树奉献,终将原有的荒山、荒坡披上绿妆,改善了太行山周边的区域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清新自然的宜居环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