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主兖州天下要地的地缘结构解析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第11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11回谁主兖州

I兖州的争夺与刘岱的选择

每一位乱世诸侯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基本盘。在袁绍/公孙瓒鏖战于幽冀,马腾/韩遂背靠凉州、觊觎三辅时,已经在讨董前线证明过自己胆识的曹操,也意识到无论他的志向是什么,都需要有军队和地盘支撑。

回到自己的籍贯地发展是比较通行的做法。曹操的籍贯是豫州沛国谯县,对应的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市(亳不是毫,音bó),地理上位于淮河左岸支流涡水之侧。基于其位置,如果从中原南下征伐江淮之地,谯县的位置还有很有战略价值的,在鼎足格局形成之后,魏国也的确多次沿此线路征伐吴国。

然而对于志在天下者来说,籍贯地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不会是首选。一如袁绍认为河北将是他的龙兴之地一样,曹操此刻最想拿下的是更具“天下之中”潜质的兖州。

选择兖州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诸董之时,曹操是在兖州陈留郡募集义兵,加入的是在酸枣会盟的兖州方面军;二是曹操曾由济南国相(青州)迁任为东郡太守(兖州),只是在济南国相任上看到太多贪腐现象的曹操,当时志不在地方。一直到朝廷征召其入洛任职西园校尉时,看到从上至下改变现状的希望时才再度为官(以当时的时局来说,就是铲除十常侍)。

曹操没有接任的东郡太守一职后来给了桥瑁。在诸侯讨董之时兖州方面聚集的诸侯是最多的,其中就包括这位东郡太守。只是这位诸侯并没有机会再证明自己,因为在起兵一年多后(公元年),桥瑁就在内斗中为兖州刺史刘岱所杀,后者紧接着任命手下将领王肱为新的东郡太守。爆发这场火并的原因,在于桥瑁之前曾担任过兖州刺史,在兖州很有威望(以至于二人谁也不服谁)。

在幽、冀两州州牧都被手下强势将领作掉情况下,兖州这位最高行政长官总算是为州牧/刺史们正了一回名。正当刘岱整合兖州时,兖州周边的地缘格局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能不能成为兖州之主,不是光解决兖州内部矛盾那么简单。

这一变化首先来自于青州军的侵扰,借关东诸侯将注意力放在讨董前线的当口,这支以青州为主根据地的黄巾余部,对相邻的冀、兖两州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袁绍邀公孙瓒南下平乱。后者不仅把青州军赶出了冀州,更顺势进入了青州境内驻军于平原。

作为青、冀两州的邻居,兖州成为了袁绍、公孙瓒竞相拉拢的对象。在二人矛盾还没有激化前,刘岱最开始的选择是两面下注,与袁绍、公孙瓒都结为姻亲。前者还把自己的家眷放到对方家中,以此博得对方的信任;后者则派手下将领率军前往兖州相帮应对入侵的青州军。只是当公孙瓒开始西进冀州与袁绍相争时,这道多选题就变成单选题了。

最终刘岱选择了倒向袁绍。综合各项因素来看,这的确是个最优解。一则公孙瓒虽然兵锋正盛,但其于冀、青两州来说毕竟是客军作战;二是袁绍的声望要远高于公孙瓒,更有得天下之相;三是从具体的操作来说,将家眷相托比起派支军队前来要更显诚意。随后发生的界桥之战,也证明了刘岱的决断是对的。对这种情况公孙瓒自然是不满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自行任命了兖州刺史(虽然只能驻于青州),以表示自己的愤怒。

II曹操平定黑山军

然而界桥之战后,公孙瓒的主力虽然战略性向幽州方面撤退,但却不代表兖州可以安然无事。这首先是青州或者说平原方面的幽州军还没有撤,与袁绍方面还拉锯了两三年的时间;其次前面曾经说过,青州军入寇冀州的同时黑山军也在向东扩张,甚至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与公孙瓒结盟。由于袁绍在前线为公孙瓒所牵扯,使得黑山军得以攻掠邺城所在的魏郡后,一路向东进入兖州境内。

直接承压的是曹操曾差点接手的东郡。兖州内部共分为八个郡国,以位于北部的“东郡”最为重要,其境大多为当下的河南省濮阳地区和山东省聊城地区所覆盖。这是两个在两汉即已立县的古老行政区,其中濮阳还充当着东郡的郡治。

在当时的行政格局中,东郡背靠兖州、北接冀州、西近司隶、东临青州,与河内、平原、陈留、魏郡这些重要郡国为邻。一旦为黑山军所夺,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地缘政治后果。

刘岱新任命的新东郡太守王肱并没能抵抗住黑山军的侵扰,失败之后便消失于历史中,拯救东郡的任务被曹操主动接了过去。此时兖州的形势已经十分危急。这里要先了解下黄河与东郡的位置关系。

兖州的原始地理定位是“河济之间”,即黄河与济水之间。在西汉初设十三州部时,黄河河道也的确大体充当着东郡和兖州与冀州的行政分割线。不过黄河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断的改道。新莽时期的一次向南改道(公元11年),使得黄河在兖州中西部转移到了腹地。具体来说西部的濮阳仍然留在黄河南岸,而东部的聊城却已经“跑”到了黄河之北。

黄河的这次改道,对东郡的地缘政治局面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如果说改道之前,黄河很大程度可以充当东郡面对冀州的天然屏障,那么改道之后东郡北部与冀州之间将无险可守。这点在和平时期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在天下大乱时却会让来自冀州的势力更容易渗透兖州。更为严重的是,曹操接手时黑山军甚至已经渡过黄河开始攻击濮阳了。

在大家的印象中,长江一直被认定为天险,而黄河却很少被这样认定。事实上不仅是黄河,任何一条北方河流都很难被视为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是因为一到冬天这些河流就会封冻到可以通行车马的地步。

以黄河的情况来说,历史上曾经有个有趣的案例。南北朝时北周与北齐曾隔黄河而治。初时齐强周弱,每至冬季北周便派将士乘黄河还没完全封冻时破坏冰面,以防北齐来袭。这一做法被称之为“椎冰”,等到后来实力对比发生逆转,椎冰的一方又变成了北齐。

借助封冻的河面,黑山军得以兵临濮阳,而临危受命的曹操则成功的将黑山军赶回了黄河以北。在取得濮阳之战胜利后,身为盟主的袁绍顺势推举曹操坐上了东郡太守的位置。为了更好的保卫兖州,也为了对袁绍表示支持。没有再次推辞的曹操将东郡郡治迁移到了东郡东部、黄河北岸的东武阳(山东莘县东南),自己则驻军于兖、冀交界处的顿丘(河南省青封县西)。此时兖州境内的黑山军尚没有肃清,这次他们选择的进攻对象,是曹操新选定的郡治东武阳。

东武阳位于顿丘东北方向,与之直线距离约75公里。正常情况下,曹操应该率军火速东进以解东武阳之围。不过曹操却使用了“围魏救赵”之计,向西行军75公里,攻击这支黑山军在太行山中的根据地。这个被曹操攻打的根据地并非是在冀州北部的太行山谷中。

狭义黑山军指的是以中山、常山两郡太行山区为根据地的张燕部,而广义黑山军则包括张燕部以南,活跃于赵郡、上党、河内的整个太行山谷中的数十支的黄巾余部。这些各有旗号的农民军与张燕部结成松散联盟,以势力最为强大的张燕为盟主并经常组织联合行动,因此当时也被官军统称为“黑山贼”。

这次围攻东武阳的黑山军,则来自于河内郡朝歌县(今河南省淇县)境内的山谷。对于这片土地曹操并不陌生。因为在讨董首战失败,并对兖州诸侯感到失望后,重新募兵而归的曹操选择了驻军河内与袁绍抱团。这一围魏救赵之计果然收到了奇效,得知自己大本营即将被抄的黑山军急忙西撤,曹操则顺势回军在半途击败了这支乱了阵脚的黑山军。

观察地图你会发现,冀州最南端的魏郡,有一个突出部插入归属司隶的河内郡,与归属兖州的东郡之间。曹操具体打败黑山军的地点就在这个突出部,具体来说是魏郡内黄县。

内黄之战中,曹操除了击败黑山军之外,还击败了由并州而来的南匈奴于夫罗部。此前曾与白波军合兵攻掠太原、河东的匈奴人,现下又进入了河内与袁绍发生了一系列冲突,并与黑山军结盟行动。曹操这次贯穿三州之地的用兵,不仅为兖州解决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压力,更为袁绍缓解了后顾之忧。

III寿东之战与对青州流民的招抚

经此一役,曹操算是坐稳了东郡太守的位置。当时的曹操应该没有想到,一年之后一个更大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以兖州的位置而言,要面对的黄巾军余部共有两部分,除了由河北方面而来的黑山军,还有由青州而来的青州军。在被公孙瓒阻击于黄河之北后,青州军转而将对外侵扰的主方向对准了西面的兖州。

整个兖州与青州的边境线,基本是沿“鲁中南山地丘陵”的分水岭而划分。这片山东丘陵的主体部分,西端即为大家熟悉的东岳泰山,行政上主要为隶属兖州的泰山郡所辖。受山地的保护,青、兖两州的边境虽然大部分位于泰山郡北部,但这个以东岳为名的郡却很难成为青州军所攻破。

公元年,青州军曾尝试过攻掠泰山郡,为当时的泰山太守应劭所击败,不仅战死数千,还被俘万余老弱。事实上,当年齐、鲁两国正是因为这一天然边界的存在而并存了数百年。

一旦济北国被攻破,兖州位于泰山以西的大片平原地带,将尽数呈现在这些农民军面前。为此兖州刺史刘岱决定亲自领军前往支援。只是从结果上来看,刘岱如果不去可能会更好一些。当时的情况是青州军人多势众却完全没有粮草辎重。事实上,青州军虽号称百万,本质却是一郡饥饿的农民。在青黄不接的春夏相接之季聚众起兵,纯粹是为了就食。在这种情况下,鲍信建议坚壁清野、养精蓄锐。等到对方因久无进展而士气低落时,再以精锐攻击敌军的要害破之。

鲍信的这条“以逸待劳”之计,与曹操一年前所使用的“围魏救赵”之策,在后世都被归类于“三十六计”之中。可惜的是,身为兖州主官的刘岱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在他看来,此前在面对董卓的凉州边军时没敢迎战倒也算了,要是面对这些乱民还不敢主动出击,实在是无法在兖州立威。悲催的是,先前的讨董之战已然证明兖州军主力毫无斗志可言(鲍信也是这样认为的)。主动出击的刘兖并没有挑到软柿子,直落得个兵败被杀的结局。

现在,唯一能够帮助兖州躲过这一劫的就只剩下曹操了。刘兖死后,鲍信和当时在曹操手下的陈宫共同商议推举曹操为兖州牧。无论对于曹操还是兖州来说,这都是一个两利的选择。与此同时,攻破济北的青州军已向南进入的东平国境内。

东平国与东郡、济北国在兖州北部呈“品”字形排列,提起它来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水泊梁山来,估计就很少有人不知道了。所谓“水泊”指的是位于东平、东郡、济阴、山阳四个兖州郡国之间的大野泽,梁山指的是东平国最西侧的一处小丘陵,今为山东省梁山县城所在地。由于在北宋时期大野泽向北移动,这片后世名为梁山的小丘陵为水泽所围成为了好汉们的根据地。而在东汉时期,这片丘陵则属于东平国寿张县境。

在曹操看来,青州军刚刚获得胜利必定骄横轻敌。他计划在寿张县的东部设伏,以阻断青州军的南下之路。兵贵神速,做出决策后曹操与鲍信一边带着骑兵前往勘察地形,一边让步兵在后面向寿张推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本身也是曹操的一贯风格,在后来追击刘备至长坂坡的战役中,曹操同样是率骑兵先行并成功阻止刘备夺取江陵城。然而这一次孤军深入,始料未及的是青州军此刻也已攻掠到了寿张,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就此打响。

遭遇战的结果是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曹操险些丧命,如果不是鲍信舍命助其突围,曹操恐怕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突围后寻得大部队的曹操,旋即率军返回战场苦战,算是勉强击退了青州军的这次进攻。

值得一提的是,感念鲍信救命之恩的曹操,悬赏遍求其尸身而不得,遂命人用木头刻出鲍信像厚葬之。后来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史书记载曹操以诸侯之礼厚葬其尸骸,倒并没有如演义中说的那样刻沉香木为躯。考虑到曹操的确这样操作过,且古人对全尸的追求,小说家的这一艺术发挥的确很有可能是历史再现(只是未必是沉香木)。

取得寿东之战胜利后,曹操领军追剿青州军至济北,战事一直延续到了当年冬季(公元年)。不出意外的话,难以再以战养战的青州军将被迫退回青州境内。如果那样的话,曹操保卫兖州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然而曹操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招抚了这些来自青州的流民,将其中的青壮编为了“青州兵”。按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在济北“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这个数字显然是夸张过的,如果曹操真的得了三十万青壮,他后来在官渡之战中的实力应该就要压倒袁绍了。

虽然数字夸张,但曹操由此得到了大量人口和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招抚青州军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曹操的战略思维远胜于公孙瓒、董卓等边军出身的诸侯。

打仗打的无非是人口和粮食,流民们所求的也只是温饱。由于长期战乱,无论是兖州还是帝国的其它地区,都出现了大量耕地无人耕种的现象。招抚青州军之举,相当于把青州的地缘潜力大量输入到了兖州。

短期看,曹操具体要做的是向这些青州之民提供过冬的粮食,长期看则是为他们分配耕地、重新安居。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代表青州黄巾问题全面解决,后面我们会看到青州境内仍然有民乱,并将刘备牵扯了进去。

通过针对黑山、青州两支黄巾余部的胜利,曹操前后用了不到两年时间算是解除了兖州东西两面的危机。对于曹操来说,占据兖州除了获得了一块根据地外,还有一个收获体现在人才方面。此前避祸于冀州,被袁绍奉为上宾的荀彧,在认清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并看到曹操的表现后前来投靠。这一变化喻示着逐渐成长起来的曹操,在“人和”方面已经悄然建立了自己的人望。

兖州的“地利”同样是曹操所需要的。对于这片土地,荀彧后来对曹操下过一段评语——“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然而“天下要地”的定位也意味着这是一片四战之地。在随后的历史中,曹操想要稳住这块根据地,还要面临诸多挑战。所幸通过这段时间的打拼,曹操已经成长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