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一般认为发生在公元前年,是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一般认为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卫河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一次战争。
当时商军的主力远征东夷,商都城内兵力空虚。而觊觎已久,早已暗中准备的周武王趁此机会,率诸侯联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陷了商都。
战争的结果毫无悬念,商军败,商朝灭亡,纣王自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亡国之君。
牧野之战虽然被评价为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但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关这场战争的记载却引起世人越来越多的质疑。
首先,是对于商朝方面参战人数的质疑。根据《史记》及《逸周书》等史书的记载,彼时的商朝因军队主力东征,城内无兵可守,纣王于仓促间武装了大批奴隶和战俘,连同城内仅有的少量正规军,一起开赴牧野迎战,,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有文献记载为十七万。
不管是七十万还是十七万,仔细想想都有颇多的不可能。第一,短时间内能否组织起七十万或十七万,这可是奴隶和战俘啊,这可是要上战场的啊。第二,商朝有那么多奴隶和战俘的库存吗?第三,就算真有七十万或者十七万奴隶和战俘,而且也组织起来了,但是武器从哪儿来?七十万或者十七万件武器,实在不可想象。
其次是有关战争的性质、人物、场景的一些评价和描述,当时的记载和后世的截然相反。这也引起后人诸多的质疑。
比如关于战争的性质。根据《逸周书·世俘》的记载,周武王率军攻克商都后,杀死商人18万多(因商都城内此时几无兵力,18万人多为平民),杀死动物一万多,还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
这听起来就是一伙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啊。牧野之战实际上就是一场血腥的征服和劫掠之战。
但历史的大脚走着走着,这场战争摇身一变,就成为世人口中“吊民伐罪、反抗暴力的正义之战”了,而周武王率领的那伙杀人不眨眼的强盗联军,也顺势变为“仁义之师”了。
再比如对商纣王的评价。最早对于纣王的评价是:虽有严重缺陷,但仍然是一个英雄。然而随着历史的篇章一页页翻过,不知怎的,纣王渐渐成为世人口中“荒淫残忍的暴君”了,甚至与夏桀一起成为暴君的代名词。
另外对战争场景的描述。《尚书·周书·武成》中,对战争场景是这样描述的:“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血流漂杵”,这分明是说战场上血流成河,把长杆的兵器都飘起来了。可以想见此战被杀者无数,血腥的场面令人不寒而栗。
然而光阴荏苒,随着时间的流逝,上述“血流漂杵”的惨烈场面就变成了“周武王率军进入商都,未杀一人,未流滴血,商朝自行瓦解”了。
上述战争疑点以及前后记载的矛盾,一来可能是周朝所为,周朝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为了显示自己人心所向,为了把自己标榜成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对战争事实未能如实记载,这是有可能的。
二来可能是儒家所为。上述关于后来与当时截然相反的记载,多见于儒家经典。这应该是出于儒家推崇周朝制度和崇尚周礼的需要。为了推崇周礼,就需要打造一个完美的周朝,于是不惜对周朝的历史进行各种粉饰和美化,这也是有可能的。
兴亡成败的历史虽已成过去,不能改变,但尽量还原真相,给予相对公正的评价,还有待于后人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