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婵
鹤壁淇县,绵延太行山脉一隅,山坡上峭石嶙峋,一棵棵花椒树,傲骨迎风,顽强倔强。
那一片片映在绿丛中的色彩,是凉水泉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
看,游客又多起来了,他们在民宿里拍照,在妙音台唱歌,在古灵山登高。
听,那一声声入耳的乡音,一句句掷地的承诺,一曲曲奋进的凯歌……
乡土情深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摘自《国风·卫风·竹竿》
入村,必经国家4A级景区古灵山。穿过景区中心,山高坡陡,山道弯弯。
3.5公里车程,拐罢最后一个弯,前方“灵泉妙境”四个大字映入眼帘,顿生几分清爽与神秘。
步行到达村部,正和同行人啧啧称叹,忽闻后院中传来笑声,一位身板硬朗的老汉迎出来:“呵呵,你们走累了吧,欢迎来凉水泉做客!”这是63岁的村支书李二高。
美则美矣,凉水泉过去可真是穷啊。
李二高回忆,在他上小学时,学校连桌子板凳都没有,老校长提出口号:“膝盖当桌地当凳,不讲舒适讲革命!”
高中毕业的李二高算是村里的“知识分子”,年当选村支书,在任上一干就是34年。“以前我们村干部也很努力,奈何条件实在太差。”
打井吧,“锤子夯夯、炸药嘣嘣,两丈深打一年,三年才能打出来一口”;修路吧,“一个劳力一天扛30块石头,得去安阳找懂技术的来填平、铺石”。
“石光院子”改造前后对比图
那时村里多号人,两个村民小组,“红薯馍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七分种,三分收,苞谷山芋度春秋”。
村里瞧着有耕地亩,林地亩,一个人合着一亩地了,但都是靠天收,十年里风调雨顺的年头,不到三年。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全村80%的劳力外出打工、举家搬迁,留下的都是老人,靠山坡上的薄田糊口。
也不是没历史,据《淇县舆地图说》记载,凉水泉原本叫“两水泉”,因五龙泉、不老泉两股流淌不息泉水而得名;也不是没文化,古灵山上女娲宫、朝阳寺、清凉庵,蕴含着灿烂的殷商文明,述说着传奇的封神演义;也不是没政策,政府送钱送物、免交公粮,但“输血”不治本,“穷根”依旧在,走不出真正的脱贫路。
“我生在这儿长在这儿,老百姓选我当支书是信任我,到底咋样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呢?”李二高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山上徘徊,路是已经熟悉到不用眼睛也能走完的程度,但凉水泉的出路又在何方?
灵山街道办事处发展全域旅游的一次动员会,激发了李二高的激情,凉水泉发展的良机来了。
惜别故土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摘自《国风·邶风·泉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部署,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政策春风也吹进一村一落。
深山中的村子,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也差。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才能帮助村民“挪穷窝、换穷业”。
真的勇士,上了战场无所畏惧,才能打胜仗——灵山街道办事处干部王荣波,年奉命来到村里任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第一项任务就是贫困户易地搬迁。
那几个月,村子里有位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常常辗转在田间地头,流连在农家小院,问地里收成,问看病情况,问小孩上学,一边问还一边在小本上写呀记呀。
此人正是王荣波。深入调研后,他给责任组开会,会议议题好几个,重中之重是脱贫攻坚。
在座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淇县人,从前大家对这里贫困程度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面上掌握、大概印象,没有精确到户到人。
一访、二榜、三会、四议、五核,王荣波带领驻村工作队开始精准识别。各类登记表、调查表、信息采集表、帮扶卡、整改台账等,大概每个贫困户的档案袋里要装十多份表格和材料,任务艰巨而繁重。
真的勇士,上了战场头脑清晰,才能克万难——省级贫困村凉水泉村,总人口45户9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60人。
易地搬迁,是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有效方式,可好政策也会遇到“心疙瘩”。村民王建民起初在心里寻思:搬进了县城,天不是自己的天,地不是自己的地,买菜、交通、水电气,花销不会少,能支住不能?
王荣波一打听,持这种想法的贫困户可不少,必须得打消他们的顾虑。
“老王啊,新房子有花园、有电梯,得劲得很。”“俺怕自己收入低,享不起那福。”
“怕啥,该你享受的政策、该补助你的钱都
继续给,不会叫你搬走就不管你了,放心吧!”
“你敢保证?”
“我敢保证!”王荣波拍着胸脯说。
王建民这下吃了定心丸,打动他的还是实打实的政策、心贴心的诚意,于是第一个去村委签了搬迁合同。
他的新家安在淇县雨露社区里,崭新的楼房、宽敞的道路,交通、上学、看病、就业都方便,“我咋都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
淇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雨露社区
作为淇县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雨露社区共安置搬迁群众户人。其中凉水泉村26户60名群众走出大山,住进社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真的勇士,上了战场不失柔情,才能稳后方——刚开始,为了让贫困户知道自己享受哪些政策,社区直接在醒目处张贴政策明白卡,“某户拿了多少元补贴”“某某得了什么大病”等。整天面对拉拉杂杂的表格,老乡心里不痛快。有社区人员出了一招:在公共服务中心放一些小册子,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