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寨村是淇县黄洞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黄洞乡政府西北方向,距乡政府7.5公里,乡道马黄线从村东的庙岭切线而过。村庄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本村姓氏单一,为傅氏一族。据《傅氏家谱》记载,明朝崇祯四年(年)傅家先人傅崇才、傅学齐、傅加明先后从林州五龙镇石阵村迁移过来,从此,落地生根,取妻生子,绵延至今。
古时,全寨原名攒寨。村中一块清朝康熙十二年“重建攒寨村三教堂碑记”上这样描述:“------生矣邑治西北隅太行山洼攒寨村四壁环应水清石季脉接卫武------”。又因村西多泉眼,且泉水甘甜清澈、常年不涸,每缝大旱年月,附近左右,方圆十几里的村民都来这里挑水吃,因此,攒寨被叫做“泉寨”,慢慢地发展到今天的谐音“全寨”。
古民居
全寨村西傍西嘴山、北靠三阳山、东跨庙岭过龙王潭与清泉山相望,南有望乡台。整个村庄坐北朝南,出口向东,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现存的古民居主要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集中于本村东栅栏口至西栅栏口之间平方米范围内,多为石墙瓦房四合院,现保存较好的有三处。
一是傅家大院。傅家大院是清朝中后期秀才傅明义家的慎德堂,建于清朝同治甲子年(年)十二月。它坐北朝南,四进院,整座大院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16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现有房屋38间,建筑面积约平方米。
二是清朝末年秀才傅天任的家,建于清朝宣统元年(年),坐东朝西,现仅存东屋五间,堂屋三间(该房临街的墙上仍较好地保存了建国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天井仓库一间。
三是与傅家大院相邻、门牌为25号的傅天珍院,位于东栅栏口,为民国十二年(年)所建,现存临街南屋和二进院东屋三间。临街南屋是二层楼房,建在五级青石台阶之上,街门简简单单,两扇一门额,青石门额上雕刻“万福来朝”四个大字,显得很有气派。房屋满外深5米、面阔16米、高8米,青石砌墙,白泥勾缝,顶为一坡一流水(后瓦前搭平),房上垒有围墙,瞭望口、枪眼。在民国初期多匪患的年代,这样的建筑风格兼顾了居住和防御,两者相权,防御是第一位的。相当年,也就是这在座大院发生过一次激烈的枪战。据村里老人讲:
淇县民国初期多匪患,曾经占据老寨的大土匪付运德就是全寨村人,与傅天珍本家且两家关系甚好。因生意纠纷,傅天珍欲置傅运德于死地,但傅运德大难不死奇迹般地活过来了,在深秋的一个夜晚率人偷袭了傅天珍大院,最后以傅天珍家几乎被灭门而告终。
庙宇
三教堂村中门牌27号院为三教堂遗址。三教堂始建于元代,大明万历二十九年(年)四月重修过一次,规格为四位站神的大庙。明末庚辰年被毁,在壬子年三月又重建。清朝康熙十二年(年)大修一次。现在面目皆非,仅存一些庙上的石碑和雕刻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石墩、石柱等碎小物件。
白龙庙村东的庙岭向南延伸直至清泉山下,清泉山下有一深潭,相传为白龙王戏水之地,村民称之为“龙王潭”,生产队时被村民改造为水井,水可自行流出,村民用其灌溉周边的菜地。与潭相对的庙岭上有白龙庙,始建与明朝天启元年(年)。过去这一带有一句民语:上山西下河南路过清泉山,清泉山下有座没梁殿。没梁殿就是指白龙庙的后堂大殿,顶部全部用青石凿榫掏卯对结,整个大殿无梁、无檩、无椽、无拱、无券。可见当时承建难度有多大。因年久失修,白龙庙及后堂没梁殿早已不复存在,后来改建为学校。现又在原址上建殿堂瓦房三间,内有神像三尊。
红色交通站
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鲁豫井店沙区办事处创建了从内黄井店经老观嘴过卫河、过淇县贺家、全寨至林县长80公里的地下交通线。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全寨村设有红色交通站,护送南来北往、西进东去的仁人志士。年5月,邓小平夫妇从汤阴、内黄方向过来,在淇县贺家村涉淇河,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全寨交通站地下交通员小蜂窝村的冯学堂到贺家村把他们接过来,在全寨村傅家大院第二进院傅同玉家的西厢房住了一天,当天晚上趁着夜色冯学堂又把他们护送到临淇交通站。傅同玉是全寨村的大户人家、开明人士,家有良田几百亩,佃户十几家。由于受到邓小平同志的点拔,对革命充满了信心,思想觉悟有了质的飞跃。送走邓小平夫妇后不久,他就把他的田地无偿地分给佃户,自家仅留下口田,年他成为全寨村第一个共产党员。
特色食物
过去种地打粮主要看天,无论年景好坏,人们在秋天都要为过冬做准备,进行秋贮冬藏。在这样的环境下,全寨村的村民们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有利的气候条件做成了有特色的食物。
柿子和秕谷制作的草面;高粱面和榆树皮制作的饸饹面;白萝卜缨和黑槐叶泡制的黄菜;手工制作的小麻籽油;手工制作的黄楝籽油,可食用,也可点灯照明。每缝过年过节用刚出锅的红薯粉条拌制、捺压的“懒渣”等等。另外,羊肉米饭是冬季里香喷喷热乎乎的特色美食。
民间故事
没梁殿
当年,建造白龙庙时,按要求,白龙庙的后殿堂必须建一个不见木、不见拱、不发券的大殿堂。封顶时,匠人们犯了难,看看一块块青石凿榫,瞅瞅一块块青石掏卯,他们不知怎样才能在悬空的空间把块块青石对结。这时,从路边走来一位老者,满头白发,长胡飘胸。抓头挠腮的工头上前讨教用啥好法才能把大殿封顶。只听这位长者反复说了两遍:“我是土已埋到脖子里的人了,能有什么好法!”话毕,人就不见了。那工头纳闷了,又重复了两遍老人刚才说的话,开窍了,他大声喊到:“有法了!”。于是,他召集众人,用车推、用筐抬、用袋装,把待封顶的大殿用土填满、夯结实,然后,把整好的青石榫卯结合,严实无缝地对结一起,这样,前墙后壁,左右山墙和殿顶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最后又把土从殿内挖出来,这样没梁殿就建成了。
看似很难、很复杂的活,采用最简单的法完成了,但是最简单的方法也往往用功最多,消耗体力最大!
傅天荣大闹杨家洞
清朝末年,傅天荣是全寨一带的富户。家有田地百亩、牲畜十几头。他怀有悬壶济世之本,善于医治各种疑难顽疾杂病,深得众里乡亲的爱戴。
有一年春季大旱,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好多人家断了炊粮,不得不拖儿带女、奔走他乡、讨荒要饭。
出身于富户又是一带名医的傅天荣坐不住了,他在全寨下边洋家洞村(现在的杨洞村)的街里架了一口大锅,每天定量熬稀粥供给饥民百姓。慢慢地,一些好逸恶劳之徒越歇越懒,越吃越馋,竟有非分之想,向傅天荣提出:稀粥不顶事,不如吃点肉。这可难住了傅天荣,这样的季节,地里干得冒烟,山上百草枯黄,去哪弄肉!傅天荣不答应。那些人就狂嚣扬言:你不让吃肉,就杀你家的牲口!这一下惹恼了傅天荣。在当时,牲口是半个家产啊!
第二天,傅天荣率家人在原地架了两个大锅,熬了一锅稀粥,烧了一锅开水。然后,向众人施礼:各位,实在对不住了,我顷其所能满足不了大家,饥饿难捺的,这里有稀粥可以垫垫肚,想杀我家牲口吃肉的,这是一口杀人锅!为首挑事的家伙眼红了,冲上去,只身和傅天荣拚命,一气之下傅天荣随手拿起一根枊木棍把那个人打倒再地,再也没有起来。
事发后,傅天荣跑到官府自首,县官知情后也不知如何判,本来是善举之事,却闹出了人命。判重了,民心不依,对傅天荣也确实不公,判轻了吧,这是一桩命案。县官用心想了想,把他和一个将要问斩的死刑犯关到一个号里。问傅天荣:“你想不想回家?”“我咋不想回家?可我打死人了!”县官又问道:“你咋来了?”“我打死人了。”傅天荣又答。县官又重复问两遍:“你咋来了?”“我打死人了”傅天荣也重答了两次。县官走了。傅天荣有些莫名其妙,仔细想想刚才的问话,他明白了。
当天晚上,趁那个死刑犯熟睡之际,傅天荣用手恰着脖胫把他掐死了。
这样,县官有了充分的理由,把傅天荣发配到附近山区的黑山做苦力。
这件事,在民国时期还被编成戏在当地附近的村中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