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河南省淇县西岗乡坡李庄村王庄自然村的明代郡马楼,此楼为硬山瓦屋顶,标准式的明代建筑,整个楼房很坚固,门、窗、楼马门、楼棚板保存均完好,多年过去了,只是将房顶修了修。郡马楼通高12米、进深5米、面宽22.4米,分上下两层,每层各为7间。仅存的郡马楼是当年规模庞大的郡马府的一部分,位于坡李庄村王庄自然村的北头。郡马楼为淇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称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郡马楼。
郡马楼的主人系明朝万历年间的藩王朱厚煜的女婿王道行,家乡人称他为王郡马。明代亲王之女封郡主,夫婿曰仪宾。《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余递减有差。”郡马是民间流传的称呼,并非正式的称谓。是由公主之驸马演变而来,一般亲王的女儿封为郡主,其夫婿称之为郡马。
按照明朝规制,不能继承帝位的皇子都要册封为亲王。明代永乐二年(公元年),永乐皇帝朱棣的第三个儿子朱高燧被进封为赵王,封藩到彰德府(现今的河南省安阳市),是为赵简王,王府位于今天安阳市的高阁寺。
以前朱氏皇族中的驸马、郡马虽为高官家庭中文质彬彬的公子哥儿,但体质较差,导致帝王家的很多女婿结婚时间不长就因体弱多病而早逝,公主和郡主年纪轻轻就守寡。到明万历年间,赵简王朱高燧的第五代孙朱厚煜世袭王位,是为赵康王。赵康王的女儿朱慈德女大当嫁,身为郡主的朱慈德自然也要从民间挑选身体特别强健的小伙子来当丈夫。
王道行年少时就学会了木工手艺,来到彰德府(今安阳市)投宿,听店主说赵王府设饭局招待应试郡马的人,决定去大吃一顿。吃饭时,王道行对着丰盛的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个不停,桌上的28个小枣馍不大一会儿全被他吞下了肚。慈德郡主对大肚汉王道行一见钟情,当慈德郡主从绣楼上将绣球抛向王道行的时候,楼下的一群年轻人谁都没有想到郡主竟然相中了“饭桶”王道行。
当时淇县隶属于卫辉府(今卫辉市),是潞王的封地所在。潞王对王道行和朱慈德特别关爱,支持他们在王庄建起了郡马府。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一场洪灾冲开了淇河大堤,水漫西岗,王庄村的村民在波涛追逐下全都逃到郡马楼求生。一片汪洋中的郡马楼安然无恙,救了全村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