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博士盖百霖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328637.html刍议网络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作者/裴永河经常到学校听课,教师绝大多数都使用课件上课。听课后座谈,我最喜欢问授课教师三个问题:课件是自己做的,还是下载的?如果是下载的,你对课件作了哪些处理?上过课以后,你觉得课件存在问题吗?网络教育资源确实丰富,但是鱼目混珠,参差不齐,需要教师进行修正本土化以后再使用。就课件而言,怎样合理利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理解,简单谈几点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一、形式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大课堂的容量,但是信息技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经常会发现老师使用的课件形式上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课件上的标题层级不规范,甚至有些语文教师使用的课件也不规范;二是课件上无关的动态干扰太多。比如标题层级出现:一:、1、①、等都是不规范的,应该写成一、(一)1.①;再比如有的课件在四个角出现很多动画设置,造成不必要的动态干扰,影响学生听课效果。这些形式上的错误看是小事,其实影响不小。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都具有示范性,一旦造成学生接受正确知识出现障碍,甚至参加工作以后都不能改正过来。记得一个笑话,一位老教师教小学语文,教学生学习“上课”两个字的拼音,他知道拼音是shàngkè,但是读出来却是shàngkuò。原因是他上学时老师就是这样教的。二、内容课件要简约、精美,切忌内容过多。经常会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完全被课件绑架了,成了课件的奴隶。究其原因是课件内容太多,实际上一节课最本质的问题不是你讲了多少而是学生能掌握多少。比如:九年级教师在讲复习课时,首先要确定本节课准备完成哪个知识网络的集中突破,课件必须围绕教学重难点去展开,现实问题是很多下载的课件内容太多,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往往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局。我们要做的是把课件进行删减,删减要围绕着学生疑惑的某些知识点进行,整个设计的思路要符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要注重当堂练习巩固,切忌满堂灌,练习题要包含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不同类型的习题,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只有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教学效果才会有保证。三、思想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理解的学科思想,教师必须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把自己对学科的理解融入到课堂设计里面。有时候听课发现,教师下载的课件与所用版本不同,采用的习题很多都是外省的中招试题。说实话,每个省的中招试题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大多数都有连续性。这就要求教师对课件进行深度加工,一是与所用的版本结合起来,二是把题目转成本省历年的中招题目来引导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有思想的课才会有生成,教师需要紧密围绕学科素养培养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要符合学科的思维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化学学科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在相似中找差别,在差别中找变化规律的思想、解决问题程序化思想、由定性到定量的思想、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化的思想、化学结论来自化学实验的思想、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实际上,一堂好课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准确、有效、美感。准确是指教学的科学性,知识正确清晰,目标定位合理;有效是指教学的技术性,让学生听得清晰明白,教师教学言语、思维、管理都要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达成目标;美感是指教学的艺术性,在确保准确与有效的基础上,使教学形象、生动、自由、重构、创新,并由此给学生带来愉悦的身心体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果把课件形式上规范美观,内容上数量合理、接地气,学科思想体现充分,加上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那么课件的使用就会促进生成一节准确、有效、美感的高效课堂!如果长期如此坚持,那么我们的教育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裴永河,中小学高级教师,淇县教研室化学教研员。淇县首届“十大名师”、鹤壁市名师、鹤壁市首批“名师工作室”成员、鹤壁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评价”专家、河南省优秀教研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专家。热爱本职工作,喜欢读书、旅游,虽拙笔不堪大任,但喜欢动笔琢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