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昼听朝歌夜闻弦,殷韵商风处处传。
卫国立都四百年,如今只见旧残垣。
赵家渠北故城南,旭日碧波红菡萏。
乌飞兔走天地变,千古风流无人谈。
解析:
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远古称沬(不是沫),商朝晚期帝乙、帝辛等四代帝王的国都。因城西有一座朝歌山,帝辛即纣王,改沬为朝歌。在作为商朝晚期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这里的朝歌也可以理解为早上的歌声。
大型实景演出《大商朝歌》,纣王出巡卫国故城,俗称朝歌二道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城墙宽70米,面积约万平方米。地面现存城墙四段,即西城墙三段,北城墙一段,共长米。城内宫殿区、墓葬区尚未进行全面钻探。卫国是当时一百七十多个诸侯国中之大国,卫国故城城址之大,城墙之宽,在东周古城址中也十分罕见。
鹤壁淇县卫国故城遗址公园《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遗址公园,和卫国相关的也就这一段城墙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纣王子)、管叔,放蔡叔。将邶、鄘、卫三监之地及殷余发划为卫国,也就是说,卫国建国伊始的都城在原商都朝歌因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而成为的废墟上重建而成。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是新的卫国的第一位国君,康叔是康姓和卫姓的始祖。
卫国在诸侯国中是一个大国,国富民强。卫国在朝歌建都期间,共历十五代十八王,传到卫懿公时,他爱鹤如命,不理朝政,官民皆怨,导致国力衰退,终被北方狄人消灭。复国后的卫戴公东迁,至此朝歌作为卫国国都历时长达四百零三年。
站在开放的城墙遗址上,遥望淇县县城在淇县,白天听到的见到的都是商末的故事和痕迹,封神榜、纣王台、妲己墓、比干……晚上朝歌老街上演的大型实景演出也是《大商朝歌》,卫国都城四百年的那段历史,好像被人忘却了。
窃以为原因有三:
一是商朝晚期四帝以这里为都城,事实上只是行都,公认上的国都还是今天安阳殷墟所在,只是行政中心迁移到这里。卫国虽然在此立都四百年,但也只是诸侯国,国都和京畿不可并提。
二是文学作品的影响,封神榜的故事在这里留下了无数传说,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不是历史,而是故事而是传说。
三是现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卫国一些著名人物的遗迹已不在淇县辖区。比如卫武公的竹园今属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许穆夫人垂钓处隶属于鹤壁市淇滨区,因卫懿公养鹤而出名的南山属于鹤山区。
有此三点,淇县人不怎么热衷于卫国历史文化遗风,也就可以理解了。
古城墙北临赵家渠,碧波荡漾荷花绽放古城墙遗址北,一湾碧水绕淇县县城而过,水波荡漾,荷花绽放,早上锻炼的人很多。这条河叫赵家渠,战国时代这里隶属赵国,赵国官员带领朝歌人对朝歌城北的一条河进行整治,而后将这条河命名为赵家渠。朝歌远古称沬,自然应该有一条河称作沬水,只是现在是哪条河已无人说得清楚,也许就是赵家渠,也许已经永远的消逝于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