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史》年03期杨晓国
围棋早已成为国际流行棋类,但有关它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个谜。
《世本·作篇》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博物忠》剿曰∶“尧造围棋,以教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这是我国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述图棋起源的文字。由于这两则记述均未给后人提供任何有关围棋起源的细节,加之尧舜皆史前传说人物,故只可作传说论。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论语·阳货》中又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另,《孟子·告子》中也记载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此三则记述虽仍未告知后人围棋起源于何时,但却确切地使我们知道,至少是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中叶,围棋不但已经存在,而且已经普及
年5月中旬,笔者来到了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见图一),经过几年时间的调查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有关围棋起源的时间、地域以及形成原理的重要信息。我认为,包括陵川县棋子山在内的淇水源头地区,是商末贵族箕子胥余的封地“蚤方”之所在,也是围棋起源地之所在。
一、天然“棋石”
·棋子,古时又称“棋石”。约在魏晋以前,“棋”本写作“著”,而在秦汉前,“某”字则专指“棋枰”。魏晋之后,“若某”并用,两字均可作围棋的总称。“棋”是近现代的书写习惯。“棋”字字形的衍变过程,说明早期围棋的“棋石”确实是石质的。现代棋子纯黑纯白,黑白分明。而西汉班固《弈指》一书中记述的却是“黄黑阴阳分也。”这说明早期的围棋“棋石”不但是石质的,而且应该是自然生成之物,天然“棋石”是不会纯黑纯白的。
陵川县棋子山的范围约数十平方公里。迄今为止,这里是我们发现的唯一一处天然"棋石"的世界。除颜色相同于班固“黄黑阴阳分也”的描述,其外观也类于现代《围棋辞典》关于“棋石”属“扁圆形,有一面凸起或两面凸起”的棋具基本规范。陵川县棋子山的天然“棋石"的形成直接来自于地壳运动的火山啧发,属于岩浆结晶一类,其形成时间应该早于人类形成的时期。关于陵川县“棋子山”的命名时间,我认为是在围棋得到广泛普及以后,而在此之前,此山则名曰"箕子山"。
二、箕子
箕子,与围棋的起源存在着密切关系。在陵川县的漫长历史中,棋子山确实又被称为∶“箕子山”。清光绪版《山西通志·山川》中有“箕子山,在县东二十里,递高五里,西南山麓石上存巨人足迹,相传箕子避地憩山中,及武王访以治道,于此纳履焉”的记述。这与经典文献《尚书·洪范》中“唯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的记载相符。所记均为一事,即殷商被周灭后,周武王寻访箕子的史实。
“箕子”者,本名胥余,是商末著名贵族人物,殷纣王的叔父,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因反对殷纣王的荒淫与暴虐,箕子曾被纣王囚禁,但他并不愿意看到商被灭亡。商被周灭后,箕子耻于“一身事二主”,遂退隐,后被周封于朝鲜。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即此事。在朝鲜,从古至今很多人认为古朝鲜的“开国第一人”即是箕子。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箕子应该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隐居名人之一。箕子又善卜筮,是商末著名的卜筮学家。《韩非子·说林》曰∶“纣为长夜之饮,欢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纣王不分昼夜寻欢作乐,弄得连日子也搞不清了,就去问箕子。为什么偏偏要去问箕子,因为箕子善卜筮,谙熟阴阳四时之事。商被周灭后,周武王寻访箕子,求问治国安民之道,箕子大谈阴阳五行,认为欲解决疑难,就必须"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此事见于《尚书·洪范》。所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把卜筮之学又称作“箕子之术”。
商周之际把周围的小部族称作“方”,如“土方”、“鬼方”、“羌方”等。胥余称“箕子”就因他的封地在“其方”。“其方”或又称“孔方”。著名商周史学家丁山先生认为,青铜器铭文中的“亚子侯”即是箕子的族徽(如图二),我以为此说正确。
那么“蚤方”何在
三、手方《礼记·王制疏》引《郑志》曰∶“微子、箕子,畿内采地之爵,非畿外治民之君。”据此,我以为包括陵川县棋子山在内的淇水源头地区,应该就是商末“蜀方”的基本地域。理由有三∶其一,陵川县棋子山距商末时都城殷城(今河南安阳)与别都朝图二∶金文箕子族徽“亚乳侯歌(今河南淇县),均不到华里,无疑符合于“畿内”之说。
其二,与陵川县毗邻的潞城县有“微子镇”及“微子岭”。清光绪版《山西通志·山川》中记载∶“微子岭在县东北二十里,高二里,袤十里,盘距二十五里,上有三庙,下有微子村,相传微子封地。"这一记载对陵川县棋子山即箕子的封地“昼方”,当属一有力佐证。
其三,淇水源于陵川县棋子山,《诗·卫风·洪奥》一篇即属描写淇水风情之作。淇水的得名应该与它源于“乳方”有关。
至此,在本文中已经出现了四个与“其”字相关的字,那就是“棋、箕、淇、蛋”而“棋、淇、乳”三字的本源字皆为甲骨文字中的“其”字,“其”则与“箕”相通相同(如图三)。
“其”(即“箕”)为何事何物
四、释“其”
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字及青铜器铭文中,“其”字是一个最常见的字。过去通常将“其”的本义只作“簸箕”解释,而对甲骨卜辞或青铜器铭文中的“其”字,又都一概作虚词或代词解。
“其”的本义为“簸箕”,甲文与金文中的“其”字大量已作为虚词或代词使用,这无疑是事实,但这解释却远远不够。
笔者以为,在早商或先商时期,“其”与龟甲、善草一样,已被作为卜筮器具使用,"其"应该是原始卜筮用具的一种。在原始卜筮活动中,“其”的用途应该主要用于天象、气象和星象一类的观测占卜活动,甲骨卜辞中也反映了这一事实。如常常见于小屯南地甲骨上的“其雨"、"其薄雨"、"癸未其雨"或"壬其雨"、"其丽水"等。在这里,"其"字的使用犹如后来"食"字的使用,它们既可作为名词,同时又可作为动词,至于商周之际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结尾句"其子子孙孙万年用"或"子子孙孙其永宝用”等,这里“其”字的用法,则明显开始显示它由“卜”而发展为“祈”的特征,这标志着一种由“卜”而“神”的文化衍化。
笔者认为,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到本世纪初。
后世民间的所谓"扶乩",根据国内新版《辞海》的解释,就是将一木制的丁字架放在沙箕之上,由两人各扶一端,然后依法请神,木架的下垂部分即在沙中画出符,以表示吉凶。南宋大诗人陆游有《箕卜》诗曰∶“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相夹持,插笔视其书。”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一“▲”字,过去有古文字学家释它作“基”。我认为此字反映的正是原始时期的“扶乩”或立竿测日影的活动。
殷末战乱,加上纣王荒淫无道,当时的“其卜”活动日渐疏佚,朝中执“其”之人已不可能按时辰到“我方”的高山上去观测天象、气象、星象,而在朝歌城附近就近作北、东、西“三单”(即“蝉”或曰“坛”)以事敷衍。所以,微子曰∶“今殷其典丧”(见《史记·宋微子世家》)。这种情况反映在甲骨卜辞与当时的金文中,"其"字也就越来越失去其“其卜”之义,而日趋走向虚词化或代词化。另外,殷末“其卜”之“典丧”,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殷历历法在殷末趋于成熟,人们已不再依靠"其卜”之术厘定时日,也促使了“其”字在卜辞中的异化和它用。
值得注意的是,商末“其卜”之“典丧”并未造成“其卜”的彻底沦亡,不但后世的“扶乩”可以说明大致情况,即使在其它一些方面也仍然可以获得某种信息。如北宋时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名作《梦溪笔谈》中说到当时的“扶乩”术士,不但“多能文章诗歌”,而且“医卜无所不能,棋与国手为敌”。北宋是出现过《棋经十三篇》和《棋势》、《棋诀》一类翅棋名著的时代,所谓“国手”,这里可能是指诸如贾玄、刘仲甫那样一些在翰林院作“棋待诏”的人物。
“扶乩”术士何以能在围棋棋艺方面几与国手相匹敌呢?围棋与“其卜”之间莫非有何相通之处?
五、占方
有一古老棋类,过去一直不知其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流行于我国民间,几乎遍及所有汉民族居住省区。河北人称它"掉茅坑",四川人叫其为"裤裆棋",在山西省东南部(包括陵川县在内)则名曰“占方”或“走方”。我以为,这种古“占方”即围棋的雏型,它已具备了“天元”、“四时”、“九星”等后世围棋最基本的布局方位。
值得给予注意的是,这种古“占方”的棋枰图案,其形状与甲骨文中的“其”字字形竟如出一辙(如图四).确切地说,古“占方”棋枰图案所反映的内容应该正是甲骨卜辞中“其”字的本质,亦即原始“其卜”的本质。此图案的精华所在,在于它清楚明白的透露了原始时期的“太极”、“五行”、“阴阳”以及“四方”、“四时”观念,而这些观念正是通过原始“其卜”(包括立竿测日影、占星、卜雨、卜风等)所获得的。直至当代,天文与地理测绘也常凭藉一种固定“底图”。我以为,古“占方”的棋枰图案应该就是原始”其卜”的“底图”。这个“底图”的中心即“太极”,上下即“天地”,上下左右则为“四方”(或曰“四象”,即“东南西北”或“春夏秋冬”),其交叉线四端所指部位则是天之“四时”(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或称“四节)。天然“棋石”最早是被作为星占中的“星”使用的,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围棋中会有所谓“九星”之方位。古“占方”棋枰还导致了“旋式正荣”的诞生。
何为“旋式正茱”
六、旋式正菜
《史记·日者列传》曰∶“今夫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时,顺于仁义,分策定卦,旋式正荣然后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败。”《史记·索引》释曰∶“式,即拭也。旋,转也。拭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则转,天纲加地之辰,故云旋式。若者,筮之状。正藁,盖谓卜以作卦也。”司马贞这个解释是对的。
《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以为"旋式正某"之术诞生之时,应在先民确立“四时”观念之后,而“八卦”将成未成之际。“旋式正某”的诞生直接促使了“八卦”的最后形成。另,后世围棋之“某”当最早本自“旋式正帮”之“莱”。而在“旋式正茱”之术中,“荼”字则是专指旋式式盘中“下方法地"之物。《史记·索引》中司马贞所谓"下方法地"之物,无疑也就是那种古“占方”的棋枰,亦即“旋式正策”之“藁”;而所谓“上圆象天”之物当是指那种产生很早的“太极四卦”之图。此图后世在我国传之甚少,但在韩国却作为国旗图案使用。若溯源,可能与周灭商后箕子(胥余)被封于朝鲜有关。鹏棋称棋枰方格为“鳏”,也当有其所本。
那么,什么是"天纲加地之辰"呢?我以为就是把“某(即古“占方”棋枰)置于下,而将“太极四卦”置于上,两物相叠,上下互补,圆者上面“象天”,方者下面“法地”。“天地”互补的结果,就是《史记·日者列传》中所说之“旋式正策”,也就是《史记·索引》中所谓“正未如,盖谓卜以作卦也"这句话所要表述的本义(如图五)。
最早的“旋式正綦”应该产生于殷商未亡之时,我称其为“商旋式”或“伏羲旋式”,因为它促使产生了“伏羲八卦”(商人尊崇伏羲,故以伏羲伪托)。周灭商后“旋式正粲”之术出现了一次发展,其结果出现了《周易》和“六十四卦”(如图六)。我称发展后的“旋式正莱”为“周旋式”或“文王旋式”。
对围棋来讲,"旋式正架"的产生具有巨大意义,因为它的产生最终导致了后来围棋棋枰的诞生,奠定了“气”这一重要概念在围棋和“太极八卦”图中的特殊地位。
七、“气”说
“旋式正某”之术反映的无疑是商周时期人们的自然观。《周僻》曰∶"天圈如张盖,地方如果局。"《浑天仪注》曰“天地各乘气而立。”《穹天论》也认为,天地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气充其中放也。"《律术》又曰∶"阳以圆为形,其性动;阴以方为节,其性静,”“旋式正某”的基本操作正是动天圆而静地帮。“天”动则生风,风乃气之变,以其类于自然也。“八卦”卦象就来自“气”的变化。
“气”字的字形在殷商甲骨卜辞中被写为“=”。笔者以为,“太极八卦”图中的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个卦象的形状均出自甲文“=”字的变化(如图七)。“一”为阳爻,象征“阳气”截“一”为“一一”,是为阴爻,象征“阴气”。一卦三爻,八卦成二十四爻,象征了由“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的二十四节气,亦即天象与气象,时间与空间的“一年”(如图八)。另“气”又同“风”,所以《拾遗记》又曰∶伏羲氏“调和八风,以画八卦。”根据《系辞下传》之说,“八卦”之卦象类于天地万物之情.天地万物均由“气”演化而来,变化而去,这正说明了《周易》之“易”的本义。
我以为,围棋的起源与形成,其依据的也是一个“气”字。朋棋布局中有所谓“天元”。“天元”者,又称“太极”,其在围棋中的位置和意义,与“太极八卦”图中的“太极”完全相同。而围棋中的黑白之对征,也就是“八卦”中的阴阳之交错。“八卦”以二十四爻象征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而围棋则用“十九道乘十九道”合以“气”的大数,象征一年中的日(如图九)。北宋刘仲甫等所著《棋经》曰∶“周天之度,三百六十有五,棋之路三百六十不及五者,大数合也。棋之有四隅,犹天之有四时。时有九十日,而隅有九十路,”所说即此。在围棋术语中,“气”字的使用比比皆是,例如“外气”、“内气”、“气数”、“气眼”、“收气”、“紧气”、“长气”、“杀气”、“延气”、“撞气”等等。可以说“气”之无存,则棋也不存。“气”的理论,就是围棋与“太极八卦”之图藉以起源的根本依据。
八、太极
《系辞下传》认为,伏羲始作八卦是依赖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以,“太极八卦”之图就不仅含有天象之特征与人事之特征,而且还应含地理特征于其中。
我以为,在箕子时代的先民眼中,从地理角度讲,天地之“极”与人主之“畿”应属相呼相应之事物。天之极当属"日",人之极则在"畿",而地之极则应在"真方”。日主天气之象,“畿”主世事之象,“盈方”则可卜“三才”(天、地、人)之象。殷商未亡之前,地理意义上的“太极”,即应在淇水源头地区今陵川棋子山一带,也就是箕子所封之“爭方”。
“到方”之“奚”,从“乙”从“其”。“乙”即“太乙”“太阳”也,或曰太阳运行之“黄道”;“其”即“其卜”所踞之地,即“我方”。太阳运行“黄道”呈“S”形,太极图中“阴
阳鱼"间的"S"形区分线当本于此,"乙"字的造型也当本于此。在这里“子方”之“到”呈现了天地互对、阴阳相合之状态,天地"太极"之象矣。
“夤方”所在地域.即淇水源头地区的陵川棋子山一带。棋子山又位踞太行山南部之极巅,海拔余米,古来即称“太行第一峰”,为古太行两主峰之一(北主峰又称“北天池山”,海拔余米,位于今左权县境内),《读史方舆纪要》曰∶“太行山一名五行山。”《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言周武王灭商后意欲在太行山营建宫阙之事。这两处记载,均说明太行山确实又称“五行山"。笔者以为,太行山之所以从古即以"太行"或“五行”命名,均应与此山在殷商以前盛事“其卜”而称“我方”有关。
太行山与华北大平原的自然落差,在晋东南左权至陵川南北一线余华里范围内,平均约为米左右站在山下河南境内西望太行,山高如插天巨屏。从春至秋,阳气聚集积蓄.以至冬初阴气渐盛之后,此地阳气仍然不散,阴阳相合,遂形成一种极其不易见到的区域性小气候。在太行山北主峰“北天池山”上,有每年“三九”天山桃花盛开之奇景;而在太行山南主峰“太行第一峰”一带,又有每年“三九”天桃树果实成熟之奇事。古人对太行山这种隆冬开花结桃的现象早有认识,称其为“雪桃”或“寒桃”.与此相应,两地从古至今又有相关民俗传承。如儿时在陵川县寄居过的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就曾写过一篇名为《陵川人祈仙》的笔记,其中不但记述了金末陵川人“扶乩”求仙之事,而且也叙述到了陵川其地冬产樱桃、银杏诸物。文中人或问∶“盛冬安得有此?”“品”中批云∶
“此土之冬,非他境之夏乎?”可知即此。
看来,商周之际当有“桃”字,《诗经》中有《桃夭》一篇,即可说明。但笔者以为,“桃”字的遗字过程应与原始“其卜”以及太行山雪中“寒桃”有关。否则若正常春夏结实之物,当不会以“兆”命形,所谓“桃”者,木之“奇兆”也。“奇兆”在此者,又当为阴阳二气之所聚也。“太极图”图案形状的初创,可能也受到了太行山桃子形状的启发。我们如将山桃果实从中掰作两片儿,一别儿阳面向上,一别儿阴面朝下,再把两片儿平放相对接,其组合形状果然与“太极图”的“阴阳鱼”相合之状极为相似(如图十)。《后汉书》曰“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可见,后世视桃为“仙物”,又以桃木作“符”,应该始自汉字“桃”字的造字之初。
除此之外,“伏羲八卦”所显示的八卦卦位与卦象,也向我们形象地揭示了殷末“太极”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如图十一)。其卦位卦象分别显示∶
乾,为南,曰天,太阳运行之所在。坤,为北,曰地,人主后土所在。坎,为西,曰水,河水(如漳河)所出。
离,为东,曰火,阀伯所居,日之所出。《左传》曰·“昔阙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震,为东北,曰雷,冬至,正月位。蔡邕《独断》曰∶“冬至,阳气始动。”又《洪范·五行传》曰“正月雷微动。”或曰“渤海冻始解”。
巽,为西南,曰风,夏至七月位。《独断》曰“夏至阴气始起。”“阴气”者,风也。其时多西南风。
艮,为西北,曰山,太行、太岳、吕梁诸山所聚。兑,为东南,日泽,古时菏泽、大泽等湖泊所聚,又四月清明位,春雨始启。
“八卦”地理位置确定后,而居中者无疑应是朝歌。殷墟至太行山淇水源头这一地域,应当就是“伏羲八卦”图中“太极”所处位置的地理座标。这一座标不仅反映了般末“其卜”的中心位置,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及王权中心之所在。
“太极”者亦即围棋之“天元”也,而“天元”初始,则当在太行之极,淇水之源.
九、简短结论
任何口碑与传说,都是一定时期历史的影子,关于围棋的起源也毫无例外。就“尧造围棋,丹朱善之”的传说而言,与陵川毗邻的长子县据传说就是因尧的长于丹朱封于此而命名。而与陵川连境接壤的高平县财有以丹朱命名的丹河在此发源。还应特别提到的是,丹河的两大支流之一泫河,也是陵即棋子山发源的。从历史地理角度讲,这一连串的地理方面的信息与“尧造围棋,丹朱善之”的传说相碰撞,当不仅仅属于偶合。另,在陵川棋子山,至今保
留一古岩洞·洞的顶壁上保留有古时围棋棋盘的图案。当地传说,在很古的时候,有两位仙翁在洞内对弈,一位进山砍柴的农夫走入洞内观棋,竟忘了时辰,以至使靠在洞壁上的斧·头腐烂了木把。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南朝梁任昉在笔记《述异记》中所记述的“烂啊山”的传说故事。虽然任昉在此记述中加入了“衢州”这一地理指定,但笔者以为,南北朝以后,在长江以南流传的有关衢州“烂柯山”的传说,或有可能是在东晋文化南移时由北方南渡而去的。我们不仅在陵川棋子山发现了包括“烂柯山”故事原型在内的一些圈棋传说,而且在与陵川相距不远的武乡县也发现了另外一处“烂柯山”。此山不但自古就叫“烂柯山”,而且古时山上还有“烂柯神庙”。这些均说明,古代的太行山确实是风行围棋的,而这一地区.确也就是魏晋之际诸如“竹林七贤”那类善弈之人放浪山野的最佳活动区域。
论述至此,可以简短结论如下∶
1、围棋当起源于殷末周初。
2、围棋当起源于太行之极与洪水之源的山西陵川县棋子山。
3、围棋起源过程中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当出自商周先民通过“其卜”活动所获得的朴素天象观和原始自然观。
4、箕子其人,是我国殷末周初的著名卜筮学家及“其卜”宗师,他所从事的有关活动及其有关思想,当为《周易》和围棋的起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本文生僻字太多,打字困难,请见谅)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市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