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尘滚滚,沧桑变革,古代的小天津如今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www.paisufa.com/search.asp?Keyword=%B1%B1%BE%A9%D6%D0%BF%C6%B0%D7%F1%B0%B7%E7%D2%BD%D4%BA%D7%A8%BC%D2

滑县人民政府驻地道口镇,位于滑县境西北隅。东接滑县老城,距濮阳(开州)九十华里;西邻浚县小河集,距淇县(朝歌)六十华里;南毗小铺乡,距汲县(卫辉)九十华里;北以金堤河为界与浚县(黎阳)相望,距安阳(彰德)一百四十华里。地理坐标为东经度24分—度32分,北纬35度34分—35度36分。镇区南北长五点四公里,东西宽五点一公里,总面积约十七点八九平方公里,其中老城约三点八平方公里。人口三万八千六百一十五人(一九八二年)。

道口,旧称李家道口,系古黄河西岸上一小渡口。其西有卫河自南向西北而过。道口历来属黎阳。明代天启末年(一六二七年)李道口设递运所,(此前为“平川驿”)。清朝初年浚县设十八乡辖四十三里,道口为南乡;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浚县知县李士琳改四十三里为二十一所,道口为南乡三所之一。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年)滑、浚两县共设“滑浚县丞署”,道口称镇,两县共同管理。民国时浚县政府建道口所,属浚县。一九四五年八月建道口区,属滑县。一九四六年春建道口市,分南、北、中三个行政区,由冀鲁豫四专署直辖。一九四七年属浚县二区,一九四八年浚县重建道口区。一九四九年十月划与滑县,为道口镇。

道口镇素有“小天津”之称。喻道口“小天津”之谓者,其因有三。

七城门、两水门

道口踞晋冀鲁豫四省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统治者都很重视其交通的发展。道口“平川驿”是明代重要驿站之一,它“东通齐鲁,西抵秦晋”。清代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滑浚县丞陈秉信督,同邑人训导韩方、痒生康鹤年、监生赵家训、张基等监与道口筑建土垣。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浚县知县欧阳霖督、武举赵廷杰等集资改筑砖墙,于周遭建起七个城门和两大水门,有“九门相照”之说。城门均建在交通要处,各有大道分别与四周诸省府、县相通。其交通地位可从七个城门楼亭上横题匾额(建国前均已拆除)见诸一斑:

大东门(今大东关小桥处)外门上题“紫气东来”,内门上题“望岱”。

南小东门外门上题“泰岱屏障”,内门上题“仰鲁”。

北小东门外门上题“岳宗泰岱”,内门上题“嘉德”(石匾上刻有刘关张三结义像)。

西门(今西街西口)外门上题“道通秦晋”,内门上题“适卫”

南门(今后大街南口)外门上题:“德被重南”,内门上题“通梁”。

小南门上题“古居贤里”。

北门外门上题“恩承北阙”,内门上题“达燕”。

一九〇六年、一九三八年,道清(道口至清化)、道楚(道口至楚旺)两铁路相继通车,道口在陆运方面更趋于完备,也更加速捷。

自东汉末年曹操治淇、卫二水,隋炀帝开挖大运河以来,道口西边的卫河上设有木船行驶,南通于卫辉、百泉,北连于京津,沟通了冀鲁豫三省数十个城镇的水上运输。尤其是清末至“七·七”事变间的半个世纪,卫河水运更是繁忙。当时,道口南起三里桥,北至三里湾,十里河道船桅如林,蓬帆蔽日,沿两岸主要码头十余处。此时的道口已是水旱码头兼备、交通四通八达了。如焦作煤炭需经此发往豫北、冀南、鲁西各地;京津面粉厂必用的原料——三府白麦多在道口码头集中北运;怀庆府的药材也要从道口装船运往天津。总之,它集周围数府粮食、棉花及土特产品于此以外运,拢京、津、沪、宁煤、盐等百杂商品及“洋”货至此而销散,成为华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道口的吃、穿、住

道口手工业的发展盛况,说起来实在难以令人置信。道口,原是一小渡口。据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移民之后(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才成为个以康、王、禹、蔡、薛、程等几家为主的小村。村民多从事渔业、摆渡与务农。至清代光绪年间居民(一八七五至一九〇八年)已达一千七百五十四户,一万零三百零八人。手工业作坊(如肉食、糕点、制鞋、铁木加工等)已有相应发展。民国时期,道口人口剧增至三万余人,手工业、工业蓬勃发展。这是因其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及巨商大贾(天津人、山西人、河北人较多)蜂拥而至,大办工厂,广开商行的结果。

当时,手工业以锡器—点铜比较出名。点铜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技艺屡传不衰,当时已有四十余家,以李麻子铺最为有名。酿造业以“泰泉宫”、“荣茂文”、“庆成合”“协全”四家酒厂著称。它们的固定资产分别达到十至二十余万元。“状元红”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优质酒。肉食加工业以“义兴张”烧鸡铺更有名。烧鸡铺、肉架、兔肉篮等一百多家、处。香油加工业较有名气的有水胡同李、于两家。酱菜业较大的酱菜园有两家(如涌全居等)。其他手工业还有染房、木器店、皮行、铁货铺、鞋铺、裁缝铺、糕点铺等等。其他较大型的工厂如蛋厂、铁工厂、造船厂也先后建成开业,且很出名。

四大粮行、四大酒家

道口是历史上有名的商埠码头。早在明代天启年间(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年)就在道口设立了递运所。至清代乾隆五十年(一七一一年),道口已成为浚县九处集镇中唯一的“日日集”,足见当时商业繁盛了。

由于道口是三府白麦的集运地,因而,道口粮行颇多。尤以清代同治年间(一八六二至一八七四年)最盛。民国时期,有“金盛店”(经理李化南),“源隆店”(经理赵子仁),“同盛店”(经理赵利安),“聚昌店”(经理王慎斋)等四大粮行。其他小粮行四十余家,计有:

荣远坊、兆兴坊、义兴坊、同德坊、天合坊、同心坊、恒愉坊、中兴坊、成玉坊盛坊、文殿坊、协成坊、久胜坊、体兴坊、兴泰坊、画书坊、清源坊、公顺坊、天德坊、永兴坊、自德坊、裕泰坊、当兴坊、万顺坊、长义坊、哀兴坊、善兴坊、万聚坊、茂盛坊、天兴坊、义成坊、和兴坊、公正坊、复兴坊、兴隆坊、天泰坊、德泰坊、兴盛坊、一元坊、高平印坊、段有义坊、马体贵坊等。

酒店主要有“泰泉宫”、“荣茂文”、“庆成合”、“协全”等四大酒家,另有小商号三十余家。较大酱菜铺两家,点心铺两家,烟店四家,久负盛名的大饭馆有“醉仙居”“同家馆”、“清源楼”三家,小饭铺、茶社等饮食业摊点难以数计。其他颜料庄、百杂铺、布庄(“德庆成”、“祥顺公”)更是街街都有。

服务性行业以浴池、理发为主。道口的浴池自清未起先后建起,共有九个:顺河南街路西“玉虎天”(赵家)澡塘,一面街(杨家)澡塘,大码头“振清泉”(仝家)澡塘,水胡同路南(满家)澡塘,顺河街(张老五)澡塘,顺河街(张老芝)澡塘,顺北街路西“清香泉”澡塘,顺北街路东“日新泉”(董家)澡塘,二道街“双盛泉”(殷干卿)澡塘等。

除此之外,医院(医院)、公共剧场(如“聚仙”、“大成”)、药铺(如“春和祥”)、煤场(如“奎盛公”,合股,下设代办处三十多个)、煤油公司(如“中孚”、“敬盛”)、银行(如“同和裕”、“西北”、“金城”)、当铺、钱庄、盐店等等数不胜数。

道口的商业最繁盛时期为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左右,经商人数多达万人,主要商行近百家,小铺店遍布各街。当时有句俗语,称道口“日进斗金”,足见道口买卖之兴隆。

道口自古就有正月廿九传统的民间圣会,从正月二十七至卅为止。一连四天,白天是高跷、抬阁、背阁、竹马、八卦秋、耍狮子、武术游街玩耍,彩旗飘飘,刀枪如林,炮声隆隆,鼓乐喧天。夜晚,各商号均联合在顺河大街搭起彩棚,红灯悬挂,火树银花。此期间,道口四围各村及远达四五十里的新镇、淇门等地村民,无不扶老携幼、男、女结伴涌至道口。盛年每日看会人口竟达十多万!这就大大促进了道口市场的繁荣。

道口不仅商业集中,市场繁荣,而且社会成份十分复杂:算卦的、相面的、玩猴的、卖艺的比比皆是,设摊布点;听书的、看戏的、烧香的、还愿的各投其所、摩踵擦肩;豪绅、阔少、姨太们吃喝玩乐,为所欲为;车夫、脚力、打杂者衣食无望,茹苦含辛。真可谓七十二行俱备,三教九流都有,五方杂地“小天津”,风花雪月杨柳场,所有这一切,都为这半个世纪的道口——“小天津”抹上了不同的色彩!

内容来源于《道口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