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泱泱华夏纵横上下五千年,浩如繁星的璀璨人物不断在历史长河中涌现,英雄和枭雄犹如过江之鲫般数之不尽,朝堂权臣和乡野文豪凭借手中笔锋各争风流。有昭昭铁骑踏碎山河的冲天血气,也有隔岸歌女悲叹故国逝去的婉转凄凉。王朝更迭下到底是众望所归还是欲望作祟,生死之间到底是天命不可违还是另有蹊跷。
正如今天鱼儿带大家探讨的话题一样,斯人已逝,后人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我们不是穿越者,也不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假半仙,我们只能从文献的只字半语中摸索出看上去相对真实的答案。鱼儿整理出了历史上几位看似暴君却又不一定是暴君的风流人物,希望大家看了对自己有所帮助。
商纣王(一)商纣王——奇歌妙舞今何在,覆雨翻云竟枉然
帝辛(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沫邑(今河南淇县)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乙少子。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史记司马迁在《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写道:纣王“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冣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司马迁翻译过来就是: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鱼儿好好地捋了捋,太史令的意思是什么呢:大体就是是非不分,狂妄自大,荒淫无道,残害无辜,喜欢奸佞之臣等等。由此可见,商纣王给世人的印象并不是那么的好,甚至可以比肩夏粲之流。顺便提一下,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脸上抹灰吧!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在我们中国人心中,他不仅是中国古往今来昏君、暴君的“代言人”,而且已经成为邪恶势力和罪恶人性的象征。比如“助纣为虐”已经成为帮助罪恶势力的代名词。可以说经过从西周起至今后人3千多年的加工和渲染,纣王的形象已经成为被定性了。
帝辛动漫形象但是我们多查一些文献不难发现:帝辛即位时,先王留给他的是一个残破的河山和破败的政局。国内,他要面临已经崩溃的经济、不断出现的奴隶起义和来自王室、大贵族集团以及以大祭祀为首的宗教神权集团对他权利的挑战。对外,他要面对从四面八方涌入的外族入侵。
在这种危局下,年轻的帝辛表现出超凡的才智、勇气、高超的政治手段和冷酷残暴的铁腕。史料记载,帝辛聪明机智,智慧过人。而且产才健壮高大,力大无穷。可以“手格猛兽”。在先王老臣的辅佐下,年轻的帝辛开始了他砺志强国的历程。首先是选拔贤能。在帝辛的支持下,一批有才能的从中下层管理和善战的将领被重用,首开平民而非贵族中简拔干部之先河。用费仲治政,鼓励农桑,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肃清王族内部异己,削弱贵族势力,杀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亡虏逃臣中简拔健步如飞、勇搏熊虎的勇士飞廉、恶来父子为将;伐黎国,破苏国,大搜于渭水,一度打压了刚刚兴起的周国,囚禁周文王姬昌。在周人臣服后,帝辛移兵向东,长年攻伐东夷。不过正因为如此,穷兵黩武,拖垮了商王朝。后面的事情大概大家都知道了,武王伐商,周代商。
鱼儿整理了一下,纣王还是有功绩的:1.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功绩。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2.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大胆地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为其革新路线服务。3.他曾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如反对神权,改革旧俗。4.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
现在,每当人们翻开相关史书,看到的几乎都是关于商纣王有多么残暴、yin乱和昏庸。然而,自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已经开始有学者为他鸣不平。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都是纣王如何凶残,如何荒无度,如何昏庸。但是,这些罪状几乎都是后人尤其是灭亡商朝的周人留下的。
中国自从出现国家政权起就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当前一个王朝灭亡后,灭亡他的新政权的建立者总要找出甚至编造出各式各样的罪名来证明被自己灭亡的这个王朝尤其是这个王朝的末代君主是何等的腐朽昏庸和残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行动找到合法合理的依据。
孟子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老师也经常跟我们讲,学历史,我们不能完全的盖棺定论,因为我们没有亲眼见证某个时代、没有亲身经历某件大事,所以要带辩证的眼光去看,这样,才不会被蒙蔽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