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忆卫国朝歌人荆轲刺秦瞻仰河南鹤壁淇县

北京治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33423.html

#中国历史人物#

诗曰:

飒风萧雨易水畔,

悲歌击筑别燕丹。

长驱直入函谷关,

图穷匕见秦宫寒。

荆轲功败应有怨,

太子不该过早遣。

英雄身陨体不全,

忠魂还乡葬南关。

解析:

荆轲刺秦的故事,因为一篇中学时期的课文,让大家耳熟能详,也记住了图穷匕见这个成语。《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用了大部分篇幅,详细描绘荆轲言行,向后人展示了荆轲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刺客列传》就是专为荆轲写的列传。在末尾,司马迁赞曰:“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大概意思就是,他们五人做事,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他们出发点明确,绝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他们的名节流传于后世,难道是偶然的吗?由此也可见司马迁对荆轲等人的推崇。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功败垂成

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不是纯粹刺客,武功不如盖聂和鲁句践。也不能仅仅归罪于秦舞阳关键时候掉链子,以及太子丹不等荆轲预约的另一帮手狗屠到来就催他出发。最主要原因是《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荆轲废,乃引匕首擿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太子丹给荆轲的任务并不是刺秦,而是擒秦,逼迫秦王嬴政立下契约,归还侵占掠夺的诸侯封地。这个任务难度自然大多了,我相信,如果只是刺秦,荆轲一定会成功,而后来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之名千古流传、众所周知,并留下了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荆轲是哪里人,知道的就不多了。史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这里面透漏出这么几个信息,荆轲先祖是齐国人,后迁徙到卫国,本姓为庆,后改姓为荆,所以卫国人称其庆卿或荆卿。能被尊称卿,证明荆轲在卫国依然是贵族身份,且能文能武,不是一介匹夫,不是纯粹的刺客,能直接和卫国国君对话并献计献策,只是不被卫元君重用才出走燕国。

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的荆轲塚。

荆轲是卫国人毋庸置疑了,具体是哪里人呢?我可以准确地告诉大家,他就是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清乾隆二十四年《淇县志》中记载道:“荆轲旧居:在县境内,战国时刺客常居于此。”这也是荆轲是淇县人的有力证明之一,其它还有,后面也有提到,不再一一列举了。

荆轲塚现在被列为淇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轲死后,老家朝歌的人们非常敬重荆轲,大费周折找回荆轲曾经佩带过的宝剑,在离他朝歌故居不远的城南建造墓冢,每年的春天和秋天都要祭祀。朝歌城南关外的元至正元年创建的观音堂(南坛)庙墙上石碑中记有:“荆轲墓冢在庙南”。

荆轲刺秦王碑文。

另外一种说法是,墓葬里不仅仅有荆轲的宝剑,还有他的身体。《朝歌乡志》中这样记载:“荆轲墓冢,在城南三里许,折胫河北岸。轲为淇人,刺秦失败后,淇地人重义行,乃收其尸葬于此。”荆轲被害后,尸骨被草草掩埋于咸阳附近,后来淇人为其义行壮举所感动,将其尸骨秘密迁回朝歌,葬于折胫河北岸。折胫河是淇河支流,因纣王斫樵夫之胫验髓而得名。今天淇县南关的老人都还记得,过去南关南堂庙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携其骸骨移葬故乡”等文字,可惜现在已经遗失了。

荆轲墓圆形,直径六十余米,高十余米。

荆轲墓为圆形,直径六十余米,高十余米,地下有墓道,有相通的三个墓室,全部由长条石砌券。荆轲冢历史上曾多次被盗,一九二九年,淇县师范学校校长李道三盗挖荆轲冢,盗得古剑一柄,也许就是那把荆轲的佩剑,古剑流失海外,不知所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附近村民用土,使墓冢再次遭到了破坏,荆轲冢仅剩下了一个四十多米长、三米多高的土堆。现在的荆轲塚是二零一五年修复而成。

赵家渠畔卫国故城遗址,卫国故城简介。

作者

辉心之旅

我以我诗写人生,且吟且唱且前行。

感恩遇见!感谢有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