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这个地方历史上曾为国和郡州县治所

在我国历史上的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比较奇葩的国家,它并没有出现在春秋五霸以及战国七雄的名单上,但它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它历经年,传41君,并且为战国时期的几大强国输出了商鞅、吴起、吕不韦、聂政、荆轲等诸多将材、政治家以及刺客……

西周时的卫国

这个国家就是卫国。由于其深远的影响力在明清时期,它主要统治的区域被称为卫辉府,而发源、流经于卫辉府的、海河的主要支流也被命名为卫河。

今天要说的则是以“卫”而命名的卫县。

卫县所在的位置虽然是古卫国的范围,但它还有另外的一重“身份”,是商朝时都城之一朝歌的所在,因此在秦始皇确立实行郡县制之后,这一带最初是被置为朝歌县,县城在今天的河南省淇县县城。距离今天咱们所说的“主角”也仅仅不到10公里。这一年是秦始皇六年(公元前年)。

隋朝始置卫县

此后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大业三年(公元年),在这多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属于朝歌县。但就在隋大业三年这一年,朝歌县改为了卫县,与它的上级汲郡同城而治卫县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卫贤镇。

金代的卫县

卫县在经历了唐、五代十国、两宋、金等朝代后,在元宪宗五年(年)撤销归入淇州(今淇县)。在此为县城的时间有多年。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卫县集由淇县划给浚县,属卫辉府,此后一直属于浚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年设为了卫贤公社,年为卫贤乡,今天则为卫贤镇。

这个镇子由于作过郡、州、县治,有着雄伟的城墙,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卫星地图上依然还可以看出城墙的轮廓。今天在网络上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城墙还有残存,但是亟需去保护以不至于消失。

上个世纪70年代时卫星图片上的卫贤镇

网络上搜索到的卫贤镇的城墙图

正是由于卫县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地图上,虽然它已由县变成了普通的集镇,但依然被标注出来。比如光绪三十一年的《大清帝国分省地图》上,赫然就有“卫县”两个字,虽然此时它已经不是县的建制了,可能也正是怕给大家产生误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把“卫县”改为了“卫贤”。因此在笔者掌握的年某版本小比例尺的河南省地图上依然可以看到“卫贤”两个字。

光绪三十一年河南省地图上的卫县

年河南省地图上的卫贤

卫贤两个字,既取了卫县两字的谐音,又能让民众把“县”字这种行政区划的字眼淡化掉,更给了这里更深刻的寓意:“卫”字依然昭示着它的底蕴与传统,“贤”字显示初当地的民风,改得好、改得巧、改得妙!

您认为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