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文化寻根之旅,绕不开这几个地方闲悠

治疗白癜风什么外用药好 http://www.zgbdf.net/m/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华史。河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可谓博大精深。从“仓颉作书”,到许慎《说文解字》的完成,标志着汉民族文化载体的闪光足迹。而这一串足迹,有幸清晰地留在中原大地上。而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之“根”,也扎在河南省,自太昊伏羲氏创作的《连山易》始,到黄帝有熊氏发展《归藏易》,再到周文王完成的《周易》,一直形成一整套《易经》世界观体系。这一体系时隔多年,仍与当今世界先进的文化潮流一脉相通。要展开“文化寻根之旅”,河南是唯一的始发地。而以下这些地方,是文化寻根之旅无法绕开的地方。

01上蔡伏羲画卦亭

伏羲用一条长横线代表“阳”,用两条短横线代表“阴”,进而相互组合,画出八个原始卦相。正是因为伏羲创造了“八卦”,他便成为中国哲学的创始人。后来的黄帝、周文王、周公、孔子等人,都是在状的”八卦“即《连山易》的基础上,把“易经哲学”发扬光大起来。后人在伏羲画卦的地方建了伏羲画卦亭,又名八卦台,位于今上蔡县城东15公里蔡河北岸白龟庙村。据史料记载,此地为伏羲画八卦处。后人在此建白龟洞,成为古代一处著名的祭祀场所。该祠前临蔡河上古曾有30厘米长的巨形白龟浮游于此。龟在古代是用于占卜的“神物”,因此,上等巨龟也被称为”“蔡”。古代,此祠内常年有蓍草丛生,是上等的占卜用草。该祠内自古以来即祭祀伏羲,有伏羲墓。明、清两代特重祭祀伏羲,朝廷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此举行祭祀大典。现仅存的古建筑八卦亭为八角形钻尖顶,上覆灰瓦。亭的顶部有造型独特的八个拱角,即象征“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檐下立有八根方石柱。亭分内外两层。门侧两根石柱上刻名联副,上联为“仰观俯察一画明天地之道”,下联为“数往知来六爻发古今之藏”。如今的画卦亭经过重修,古色古香,典雅富丽。

02洛阳河图洛书碑

《易经·系辞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清楚地说明,“河图”、“洛书”是华夏民族的文明之源,上古“圣人”正是遵循“河图”、“洛书”而发扬了中华文化。河图碑矗立在孟津东北黄河岸上的龙马负图寺的三皇殿前。这块大型浮雕长4.55米,宽3米,下为海水,上为云天,中间是一副青石雕刻的“河图”,即太昊伏羲氏所画的“先天八卦图”。洛书碑位于今洛宁县西长水村,这是两通古碑,上刻遒劲大字洛出书处”。据说,这里就是当年神龟贡书的地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距今多年前的一天,伏羲在黄河岸视察,发现有个马头龙身的动物从河里跃出,它身上的旋毛展现出异的图形。伏羲仔细观察,发现此图“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不久,伏羲在洛水又发现有一个大龟露出水面,背上排列出奇异的数字。伏羲仔细观察,发现数字排列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伏羲将它们认真描绘出来,前者就成了“河图”,后者就成了“洛书”。伏羲依照“河图”、“洛书”的启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自此,“结绳记事”的时代结東,中华民族从而拉开了“书契符号”文明时代的序幕。

03仓颉遗迹

据汉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膪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这段话告诉我们,仓颉为黄帝的史官,他一方面继承了前人造字的实践经验,一方面认真观察自然界,从而创造了汉民族文字系统,成为中国上古文字学的集大成者。关于他的陵墓,说法不一,在河南就有开封、虞城、南乐三处。开封仓颉墓位于开封城外东北,黄河大堤之南,刘庄村的北侧。开封仓颉墓,历史久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引《陈留风俗传》:“(浚仪)县有仓颉、师旷城。”仓颉庙是南乐境内重要的名胜古迹。庙内的大方碑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保存基本完好,东西对峙,俨如双阙。明代浮雕石柱1对,系仓颉庙正殿前拜殿的建筑构件,通高3米。南乐仓颉故里、造书台位于南乐县吴村。虞城仓颉墓,位于虞城县城西北35公里响河东岩固堆坡西侧,北依黄河故堤。墓地布局大方,墓冢高大突兀,占地平方米。墓前有石碑1通,上刻“古仓颉墓”4个大字。另有大殿3间,红瓦盖顶,飞檐挑角,古朴典雅。最初由清代虞城知县程本节于康熙四年()建造。近年,河南鲁山也宣布这里的仓头乡是仓颉故里。

04安阳殷墟甲骨文

殷墟是甲骨文的发祥地,以先后发现16万多片甲骨文而震惊世界。此地之所以出土如此众多的甲骨文,是因为它是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该遗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洹河南北两岸。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兴兵伐商,在牧野(淇县南)大败商军帝辛(纣王)因而自焚。殷商亡国后,小屯一带的都城逐渐沦为废墟,后人因此称此地为殷墟。清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首先在被称为“龙骨”的中药上发现了契刻文字甲骨卜辞。后经罗振玉调查,弄清了甲骨卜辞出土于安阳市小屯村,并在甲骨卜辞上发现了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明这些卜辞为商代甲骨文。殷墟发掘始于年,到年止。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此共开掘15次,主要收获有:查清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的时间先后问题;在侯家庄西北岗西区发掘的7座大墓,出土了丰富精美的随葬品。特别是号坑中出土了刻字甲骨1多块,极大地丰富了商代历史文化研究资料。

05汤阴羑里城

从某种意义上讲,羑里城可以说是一处中国古典哲学的培根之地。就在这个地方,西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文王“演”出了《周易》。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城北4公里差河村东0.5公里处,其北约1公里有羑水,而汤水在其南约2.5里处。南北米,东西米,面积多平方米,高出地表5米许,文化层厚7米。远在多年前,此处原为殷商的国家监狱。据历史记载,殷商末年,殷纣王听信崇侯虎的谗言,将西伯侯姬昌囚禁在此。在被囚禁的岁月里,西伯侯姬昌沉着冷静,不急不躁,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历经七年最终形成了《周易》。后人为纪念姬昌,在羑里城旧址上建了文王庙。庙坐北面南,有正殿5间,演易台1坐,山门3间,皆明清建筑。

06郾城许慎墓

许慎是我国东汉时代伟大的汉字学家、经学家和文学家,字重,召陵(今郾城县)人,生于公元58年,去世于公元年。他编成的巨著《说文解字》,共系统说解汉字字。《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上溯造字之源,下辨隶、行、草、篆演变之迹编成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别字音的字典。许慎墓,位于郾城县城东12.5公里许庄村东土岗上。周围地平坦,东南有召陵故城,西有沙河。许慎墓冢高4.3米,周长33米。墓前立有清顺治十三年()郾城县知县荆其惇重修墓道碑1通,康熙四十六年()知县温德裕立《汉孝廉许公之墓》碑1通,光二年()知县王风森撰文并立《许夫子从祀文庙记碑》1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