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伟岸的太行山自有文字记录以来,数千年间除了雄伟壮观的美景,还有在不同时期屡屡创造传奇的太行儿女。
大石岩村人就是创造传奇、改变贫穷面貌的太行儿女代表之一。
大石岩村,地处太行山中,现隶属于河南淇县灵山街道,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商都朝歌之地,19.6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到处都是“有鼻子有眼”的神话传说。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植被丰茂,又有历史遗迹,文化底蕴厚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地方的大石岩村却戴着“贫困”的帽子,进入了21世纪。
大石岩村的巨大变化,扔掉“穷帽子”,变成热闹的,富裕的,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则要从5年前说起。
年10月,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休的徐光在淇县“头雁回归”计划的号召下,回到老家大石岩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开始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之后被选举为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
历史上的大石岩村,曾经是淇县的一个典型、一面旗帜,农业、林业、畜牧业在全县都是首屈一指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成了一个老大难村,“村民也人穷志短”,精神涣散,缺少奋进的斗志。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村里房子破败、山头荒芜。
回村后的徐光第一件事就是抓思想建设,先拔掉村民思想上的穷根。要想拔掉村民思想上的穷根,首先要为村民办实事,让他们看到希望。
当徐光带领村民将四眼深井打成通水后,大石岩村的余口人都意识到徐光不是回来“闹着玩”的,是回乡正儿八经给村里办事的。
尤其是在由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家长、老骨干组成,平均年龄70多岁的“七老团队”的配合下,大石岩村的士气被激发了出来。在“七老”之一申怀林的建议下,他们爬高山陡坡,穿丛生荆棘,三上山头,把13面鲜红的红旗插遍了大石岩村的大小山峰,竖起了大石岩村民的精神高地和信仰标杆。
士气解决了,就要寻找门路,带领村民致富。
为此,徐光翻山越岭走访了全村8个自然村,爬遍了村里所有的山头、沟洞——最终,他确定发展乡村游。
“我要做酵母,把身边人都带动起来,把荒山变宝山,把山区变景区,让大石岩的乡亲们走上富裕之路!”徐光说,淇县是朝歌文化发祥地,在大石岩村,怪石、河沟、洞穴、古建筑比比皆是,更有无数神话传说,以及最为重要的抗日指挥部旧址和抗日根据地旧址,这是大石岩村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基础。
徐光首先打造的大石岩村旅游线路的第一站就是蜘蛛峰。
蜘蛛山,原本是没有上山的路,为了修路,蜘蛛峰个台阶,6大段工程,用石条铺出来的台阶,是村民用手工一锤一钎打出来的。原定半年的工期,村民们仅用了43天就完成。
5年来,在徐光的带领下,大石岩村克服重重困难,让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大石岩村入选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全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年大石岩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收入从年的不足元增加到余元;多部电影在大石岩村取景开拍,一批批旅游、学习、参观团队的到来,让曾经寂静的小山村热闹非凡。
目前,大石岩村“荒野洪荒游”“水系游”“红色洞穴探险游”和“传统乡村游”等旅游线路已经开通,游客可以登山远眺,俯瞰优美的传统村落,各景点的文化展示也初步完成,形成了一个以传统村落为基础,以石刻、红石、红色党建等文化为灵魂,以中原南太行优美风光为亮点的新兴休闲旅游基地。
曾经的荒山秃岭、悬崖峭壁,如今山路弯弯,风景如画,大石岩村成了镶嵌在太行山深处乡村振兴的一个聚光点。(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