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付旧情复燃的太后,他找个假太监做替身,最终害了自己
为了应付旧情复燃的太后,找了个假太监做替身,最终害死了自己的人就是吕不韦。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年),东周君打算联合各国诸侯伐秦。庄襄王闻知后,任命吕不韦为帅,率军攻灭东周,使其土地尽皆入秦,“周既不祀,周比亡”。这次攻伐,不仅使秦国获得了河南等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更重要的是结束了延续八百年的周朝为天下共主的最后统治,为秦统一天下作好了最重要的准备。
接着,吕不韦又一鼓作气积极进攻,派蒙骜伐韩,攻取了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荥阳,设置了三川郡(黄河、洛水、伊水之间)。秦的边界逼近了魏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中原的心脏地区从此被秦占有。从庄襄王元年至三年(公元前-年)期间,秦占有了大部韩地,攻取了赵国的榆次等三十七城,又攻取上党诸郡(今山西东南部),设置太原郡。至此,秦占有了太行山以西地区,进出太行山的要道被控制在秦的手中。
但庄襄王的命运只比他的父亲好一点,公元前年,庄襄王在位三年便去世了。十二岁的嬴政登上了王位,吕不韦的风险投资进入了全面收益期。年幼的秦王尊他为“仲父”,国事皆取决于仲父相国吕不韦。
相国吕不韦代理朝政后,并不满足于己经取得的胜利。秦王嬴政三年(公元前年),派蒙骜再攻韩,取十二城。次年派蒙骜攻魏,取二城。第三年蒙骜伐魏,取酸枣等三十城,并设置东郡。魏都大梁己处在秦的三面包围之中。嬴政六年(公元前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见《资治通鉴.秦纪一》)秦国又一次打败了五国合纵攻秦,楚国被迫迁都寿春(改称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秦接着攻取了魏的朝歌(今河南省北部鹤壁的淇县),卫的濮阳(今河南濮阳)。嬴政九年(公元前年),秦又攻取了魏的垣、蒲,扩大了东郡,使东郡从三川郡以东,沿黄河南岸向东伸展,横插在赵、魏、齐之间。同时,使秦的领土与齐相接,并截断了赵与韩、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秦可以对六国进行各个击破的有利局面,为最后攻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兼并战争的节节胜利,并没有让吕不韦得意忘形。当时,最著名的是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春申君(楚)、平原君(赵)、孟尝君(齐,秦昭王二十五年己死)。他们都是以礼贤下士,宾客盈门为荣的人,而作为即将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相国吕不韦来说,却自愧弗如。为了研究如何完成统一全国的军政策略,如何治理统一的国家,吕不韦以优厚的待遇,广招天下士人,并集中三千宾客,为其著书立说。嬴政八年(公元前年),《吕氏春秋》问世。吕不韦将书张挂于咸阳城门,并将千金悬挂于书旁,公告说:有各方游士宾客能在《吕氏春秋》中增减一字者,赏千金。吕不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向天下昭示该书文字的精练,来为自己的新书做广告。这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的最早范例。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而《吕氏春秋》被人称为杂家。但它庞而不杂,融会贯通儒、道、墨、法、兵、农、名等诸子各家学说,有取有舍,兼容并包,形成了吕氏独特的思想体系,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学说。
吕不韦主张博采众长,“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承继儒家“德政”和“重民”的思想,而摒弃儒家一些不切实际的空谈;赞同墨家“尊师”、“节葬”的主张,却批判墨家的“非攻”、“救守”;吸收法家的“变化”、“耕战”,但反对法家一味的“严刑峻法”。由此看来,《吕氏春秋》对各家学派的舍取,是以如何有利于建立统一的王朝为标准的。虽然如此,但这种建立思想体系的科学方法,却给后人以极大的启示。
吕不韦在政治上主张结束分裂,谋求建立以天子为首的统一王朝。《吕氏春秋》认为,战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乱世”,是由于“诈术并行,攻战不休”的分裂割据局面而造成的。因此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这一观点把国家是统一,还是分裂,与社会的治和乱,安和危联系在了一起。《吕氏春秋》还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最要紧的是拥立“新天子”,重建以天子为首的统一王权,以结束分裂割据的状况。为了政令的统一,《吕氏春秋》主张,“王者执一而万物正”,即实行中央集权制。为了实行中央集权制,吕不韦认为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统一的等级制度,即“正名分”。
在国家的施政方针上,吕不韦主张以“德治”为主,辅以“法治”。他把行德义放在首位,否定法家的单纯强调刑罚。当然,后来秦朝施政方针的发展,走向了他主张的反面,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庄襄王(子楚)去世,嬴政即位后,吕不韦在太后赵姬的要求下,旧情复燃,又恢复了早期的关系。但随着嬴政的渐渐长大,私通太后显然是危险的。为了自己能脱身,吕不韦找了一个性能力极强叫嫪毐的人做门客,并诈以宫刑,冒充宦官献给太后。太后得到嫪毐如鱼得水,后来还躲在雍城别宫生下两个儿子。因为太后的宠爱,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以太原为其封地叫毐国。吕不韦下的这招棋,虽然使自己从私通太后的事情上脱了身,但却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这是吕不韦所有的风险投资中下得最臭的一招棋。
九年后,即公元前年,太后和嫪毐东窗事发,嬴政诛杀了嫪毐家的三族人,并杀了太后和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即嬴政的同母异父弟);车裂了嫪毐的党羽和他们的宗族;没收家产被迁徙到蜀地的嫪毐的门客有四千余家;太后也被迁到雍地居住。嬴政本想借机杀掉吕不韦,但游说者甚众,嬴政没有下手。嬴政十年(公元前年)十月,吕不韦被罢相,迁回河南的封地。
从公元前年庄襄王继位,到公元前年被嬴政罢相,吕不韦作为相国把持秦国朝政十二年之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颇有建树。吕不韦入秦之初的四年间,秦国连丧三王,加之天灾不断,叛乱迭起,局面十分混乱,外部还有强敌趁机进攻,可谓内忧外患。面对这种危险的局面,吕不韦充分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渡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平定了各地的叛乱,稳定了国内的政局;并有效地调动军队,击退了外敌的进攻。在吕不韦居位相国期间,秦国新取得的土地至少有十五个郡以上,占统一后全国总郡数的一半,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迁居洛阳后,吕不韦也未赋闲。一年多以来,凡有事,大臣们就过来请教,门庭若市的吕不韦让嬴政很不放心。此外,嬴政更担心的是自己身世的秘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子。很难说赢政到底是担心吕不韦功高盖主,还是为了撇清自己与吕不韦没有血缘关系;亦或是两方面的原因都存在,嬴政向吕不韦发了一纸书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终于明白,嬴政要否定自己的一切了。嬴政十二年(公元前年),吕不韦饮毒酒自尽。
吕不韦的最后结局,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他的计算之内。一个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风险投资商人,最后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精心设计的风险投资布局中,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但,无论吕不韦最后的结局怎样不堪,他却确是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