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诩反对大将军邓骘放弃凉州,被邓骘挖坑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晚清时期,出现过著名的“塞防”与“海防”之争,其争论焦点在于要不要放弃新疆。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乃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和李鸿章。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西塞防”与“北塞防”之争,其争论焦点则是要不要放弃凉州(现甘肃省)。争论双方的代表,则是持“补破衣”论的大将军邓骘(zhì)和持“恶疮”论的郎中虞诩。

结果出人意料:支持者远少于邓骘、官阶远处于下风的虞诩完胜。为此,邓骘对虞诩恨入骨髓,于是给虞诩“挖坑”陷害之。虞诩则用智慧从容应对,为世人立下可敬的尊严榜样。

邓骘:“补破衣”论

当时的东汉王朝,正同时面临国土北部南匈奴叛乱,以及国土西部西羌民变。最高统帅——大将军邓骘左右支绌,束手无策,于是准备放弃地处西部边塞的凉州,还抛出了“补破衣”论:

譬若衣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

邓骘的“高论”大意为,北部叛乱与西部变民二者,好像两件破烂衣服,牺牲一件去补另外一件,至少还有一件完好;若两件都想保全,则都将破烂不堪。

邓骘是当时全权代理朝政的邓太后之兄,实打实的皇亲国戚,位高权重。因此,他以“补破衣”论言说放弃凉州的理由,“公卿皆以为然”。

虞诩:“恶疮”论

眼看着凉州就要脱出“中国”版图,郎中(宫廷禁卫官)虞诩警告太尉(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张禹,凉州不可弃。针对邓骘的“补破衣”论,虞诩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恶疮”论:

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食侵淫而无限极也!

虞诩认为,西羌民变之于东汉王朝的边防,好似一个“恶疮”,如不予以治疗,将使“肌肤”持续溃烂,一发而不可收拾。绝不是用一件破衣去补另一件,尚可保留一件那么轻松。

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虞诩给陈禹陈述了三条凉州不可放弃的理由。

其一,流血牺牲换来的疆土,应舍命守护,不可因为想节省一点军费开支,说弃就弃。

其二,舍弃凉州,三辅(关中,陕西省中部)腹地变成“边塞”,老刘家的皇家祖坟将失却屏障,东汉王朝的西部边防也会更加困难。

其三,凉州乃英雄之地,抛弃凉州会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东汉王朝还需承受“英雄之怒”。

前两个理由很好理解,无需赘述。笔者重点说一说第三个理由。这个理由,虞诩阐释得最为详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凉州出英雄豪杰。虞诩以一句谚语开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此处的关,是指函谷关。凉州地处函谷关之西,“士风壮猛”,崇尚战斗,为国家贡献了无数勇猛的战士和智谋的将领。

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攻打并占领关中地区,进而成为东汉王朝的“心腹”之患,正是由于凉州和凉州人存在的缘故。

其次,不能让凉州的英雄豪杰流血又流泪。凉州士民之所以“推锋执锐”,冒着敌人的巨石和利器,与叛敌战斗到底,“父死于前,子战于后”,踏着鲜血前赴后继、义无反顾,正是因为他们自认是东汉王朝的子民,背后有东汉政府为他们撑腰。

而今天却要把他们推开,弃之如敝履,凉州的人民作何感想?那肯定是认为“中国弃我于夷狄!”“虽赴义从善之人,不能无恨。”

最后,“英雄之怒”,东汉王朝无力承受。果真被放弃,凉州的英雄豪杰们心怀对东汉的怨恨,“因天下之饥敝,乘海内之虚弱,豪雄相聚,量材立帅”。同时,驱使羌人等真正的蛮夷为前锋,席卷天下,即便用如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为战士,以姜太公为将领,恐怕也无法阻挡;如此一来,函谷关以西区域,皇家坟墓和故都长安,都将不属于东汉王朝。

虞诩不仅陈述了不可放弃凉州的理由,还给出了经略凉州的对策:命凉州的“高级官员”把子弟送到首都洛阳为官,名为奖励和安抚,实为把他们当做人质,以防凉州的英雄豪杰叛变。

这一对策,其实谈不上高明,甚至有点“下作”。这其实是封建统治者制衡地方常用的手段,属于阳谋,可操作性极强。

虞诩的分析,说服了朝中所有人,邓骘也只好搁置放弃凉州的计划。但对虞诩心中不爽的他,开始择机报复。

邓骘的报复和虞诩的应对

当时,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存在变民造反,数量达数千人之多,一连数年,朝歌的官府一直没能镇压。邓骘一看这地儿复杂,虞诩你不是牛吗?去这里试试!

好个虞诩,面对这明显的“阴谋”,面对朋友家人的担忧,他却笑道:

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

大意就是,任何工作,都不应该逃避困难、避重就轻。不遇到盘根错节,怎么能区别出来那把刀是利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啊!

虞诩对自己面对的困难作了一个深入分析。他认为起义的变民根本上是漫无目的,只是寻求温饱、小富即安。为什么会有如此认识呢?

虞诩认为,朝歌位置特殊,背靠太行山,距离当时最大的粮仓不过一百里。朝歌的变民,不仅不懂得控制这一重大粮仓作为后勤补给基地,也不懂得抢占军械库中的武器,更不懂得占领战略要地成皋,切断东汉政府的右臂。所以,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面对这样的对手,虞诩采取的办法包括:

其一,集结“卧底”。也就是收编一些杀人放火、伤人打架、小偷小摸的罪犯,将他们放入变民集团。一则传递情报,二则组织抢劫等行动,专门往官府“天罗地网”里钻。

其二,招募“裁缝”。雇佣一些有裁缝特长者,加入变民集团,为他们缝制衣服。在此过程中,用一些能传递“信息”的彩线缝制。变民外出侦察或有所行动时,容易被认出并逮捕。

虞诩用此两策,使朝歌变民集团逐渐瓦解,朝歌治理秩序很快恢复正常。邓骘挖的“坑”,并没能让虞诩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其实,要说邓骘也不是多坏的皇亲国戚,还素有贤名,在历史上也有一号。他派虞诩去是非之地,不一定完全为了报“一箭之仇”。虞诩当政朝歌,治理不成,那“整治”他顺理成章;治理得力,那便是邓骘举荐人才有功。出现什么结果,邓骘都稳坐钓鱼船,其政治智慧可见一斑。

结语

虞诩敢于和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邓骘“唱反调”,用道德勇气和真知灼见,有礼、有力、有节地分条缕析,让听过的人心服口服。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虞诩的一番分析,为中国保住了当年的边塞、当今的心脏地带——河西走廊。他的这项功绩,值得世人铭记和感激。

虞诩的另外一个值得学习之处,则是其面对困难甚至“陷阱”时的态度。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大骂邓骘王八蛋,腹诽当权的邓太后,以及怨恨没有保护他的顶头上司张禹,而是把困难或陷阱看成锤炼自己的试金石。

被派去是非之地朝歌,虞诩没有脚底抹油,逃之夭夭,而是认真深入分析即将面对的情况后,带着智慧和处理方法,欣然往之。勇挑重担后,全靠自己“硬邦邦”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用“利器”把所有“盘根错节”,处理得干净利索。

从力保凉州、智治朝歌两方面来看,虞诩绝对当得起“一代人杰”。实际上,虞诩的军事才能同样不可小觑。最具代表性的战例是,反孙膑的“增兵减灶”而行,实施“增灶示强”的战术,大破羌敌。咱们有机会再聊。

END.

更多精彩,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