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好沃土良田筑牢粮仓地基奋进新征程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李运海本报通讯员王星

王炳全是扶沟县白潭镇吴岗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级田长。前不久,他收到县自然资源局执法监察平台推送的预警信息,提示本村有一处耕地疑似存在违法占地行为。他立刻赶往现场。

原来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在承包耕地上建起了粮仓。在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的规劝下,该种植大户当场自行拆除了违建。王炳全说:“只要是乱占耕地、破坏耕地的行为,这个监测平台都可以自动识别、抓取,及时推送到田长的手机。”

网格化田长制、山长制是我省年12月开始实施的制度。通过这一措施,全省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田山长制,实现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监管,每块田、每座山都有人看、有人管,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

省自然资源厅执法监督局局长何涛说:“给耕地保护装上‘天眼’,通过智能化扎牢耕地保护‘篱笆’,及时发现、处理违法行为,既保护了耕地,也保护了老百姓的财产。”

作为耕地保护智能化的重要一环,全省“天眼”系统正在加快建设。系统安装完成后,将与农业农村部门的“蓝天卫士”、林业部门的森林防火等系统联通,守护好沃土良田。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全省耕地面积为1.12亿亩。一方面,我省以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的粮食。另一方面,国家对耕地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现代化河南建设对用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补充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稀缺,全省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要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必须管、节、造结合。”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李中伟说。

“管”要管得住。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合法占用耕地,必须实现占补平衡,占用一亩,就要补充一亩。对一般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用地的,必须实现进出平衡,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节”要节到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统筹耕地保护和保障发展的关键一招。我省大力推广多层高标准厂房、混合用地、地上地下立体开发等节地模式,推进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同时,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让“休眠”的土地“动”起来。

年以来,我省通过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共消化批而未供土地80.83万亩、处置闲置土地27.29万亩,盘活总量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鹤壁市盘活批而未供土地亩,无偿收回闲置土地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典型案例。我省牧原实业集团生猪肉食产业综合体节地技术、安阳至罗山高速公路上蔡至罗山段平原区公路节地模式两个典型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三批)》。

“造”要造得好。结合未利用地开发、废弃矿山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空心村”整治等,复垦更多土地,增加耕地面积。

民权县对绿洲街道吴庄等12个村庄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总投资12亿元,项目完工后,项目区内将新增耕地多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多亩。

郸城县对全县宅基地空置率50%以上的58个“空心村”开展闲置土地整治复垦和村庄集聚提升,腾退土地2.37万亩,保障了多个建设项目用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管、节、造结合的耕地保护举措,使我省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稳定了耕地面积,确保了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亿斤。这不仅解决了我省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亿斤原粮及加工制成品,为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河南贡献。

今年我省提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确保全省耕地保有量稳定在国家下达目标任务量之上。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治胜解释说,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更大的意义在于从决策部署的源头“长牙齿”,并形成“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的耕地保护责任制度。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事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严守耕地红线,粮食供给才有底气。守护‘口粮田’,既是我们这代人端稳饭碗的现实之需,更是保住中华民族子孙后代饭碗的长远之计。只有守好沃土良田,筑牢粮仓‘地’基,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好、端实、端牢。”陈治胜表示。

专家点评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省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杨新民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就是保护老百姓的饭碗。近年来,我省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通过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严格划定耕地保护红线,规范占补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的出台,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守住耕地红线,需要有“长牙齿”的硬措施。从耕地不能“非农化”、粮田不能“非粮化”,到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传递出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强烈信号,也彰显了“端牢中国饭碗”的决心。这需要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从决策部署的源头“长牙齿”,并形成“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的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同时,形成违法必究的氛围和机制,真正实现红线不可碰、碰红线必受罚。

当下,“智能化”不断扎牢耕地保护“篱笆”。我省借助卫片执法、遥感监测数据、自然资源执法监督等手段,建设“天眼”系统,与田山长制相配合,形成了一张“天上看,地上查”的“天罗地网”。未来,“智能化”将为耕地保护注入更多“智慧”力量。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发展要硬,耕地保护更要硬。让耕地保护硬起来,就得让责任成为硬约束,不仅要“长牙齿”,还要让“牙齿”锋利起来,守牢耕地红线。要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倍加珍惜、合理利用、切实保护耕地,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农业的“命根子”更稳、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本报记者李运海整理)

亲历者说

种植大户当上图斑田长

□河南鼎研泽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伟岭

能当上图斑田长,负责保护自己流转的耕地,我也没想到。

我是长葛市石象镇尚官曹村人,年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在校办企业,负责种子科研推广;年,从学校辞职,回家乡流转土地研发种子。目前,我在家乡流转土地1.5万亩,涉及附近5个行政村的耕地。

说实话,我原来对耕地保护一窍不通,当上图斑田长后,才明白很多耕地保护的政策。

年12月,我省实施网格化田山长制,在全省设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田山长。长葛市在推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让种植大户当图斑田长。

全省的田山长,都是按行政区域设立的。但是,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进,很多行政村的土地经营权已经流转到种植大户手中。在耕地上种什么、如何种,种植大户有更多的决定权。因此,长葛市给辖区多位种植大户一个新职务:图斑田长。一旦出现违法占地,图斑田长要第一时间上报长葛市自然资源局。

我很高兴当这个图斑田长,不仅自己不违法占地,还要制止别人违法占地、破坏耕地。

自从当了图斑田长,我的工作习惯也有一些变化。每周,我都要开车看一遍自己流转的土地。过去只看庄稼生长情况,现在还看耕地保护情况,发现有人从耕地上取土,我都理直气壮地制止。

去年,我新建了一个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中心,占地2亩多。过去不知道咋办这类事,现在完全按照程序申报、合法占地。

这么多地,靠我一个人也看不住。我在公司也建立了图斑田长制管理网络,任命了16名分田长。每个分田长负责亩至亩的耕地保护,并按制度规定进行巡查。

地之不存,粮将焉附?守住耕地红线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我的想法就是种好地、管好地,建设好“种业小镇”,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蔬菜种子基地,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

(本报记者李运海整理)

小山村两年增加耕地多亩

□淇县自然资源局矿保股负责人杨宏玺

淇县庙口镇三王庄村人口人,原来有耕地亩。但这两年,这个村庄就新增耕地多亩。

新增耕地来自哪里?来自废弃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

三王庄村地处太行山脚下,村域内过去有一个建筑石料场和4个石灰窑。年淇县对露天矿山实施“关小上大”综合整治,三王庄村的5个采矿企业全部关停,遗留下大面积的采坑和被破坏的山体。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淇县自然资源局多方筹集资金,分两次对三王庄村废弃矿山开展生态修复治理。

第一次是引进社会资本1万元,对4个废弃石灰窑进行修复治理,整治出梯田亩,并新打机井6眼,埋设了管道。如今这些梯田都是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第二次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万元,对废弃的建筑石料厂进行治理,填平矿坑,复垦出耕地亩。

对废弃矿山进行整治修复,实现了一举数得。

三王庄村村委会将这多亩耕地发包给农户,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4万元,农民种植收入也增加64万元。

地方政府将新增耕地列入补充耕地项目,获得了建设用地指标,同时也产生了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更为显著。三王庄村废弃矿山整治后,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告别了尘土飞扬,再现了绿水青山。同时,农民在新增耕地上种植粮食,也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未来,我们要开展全域综合整治,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生态修复治理相结合,大力实施补充耕地项目,复垦更多土地,增加耕地面积。对每一个补充耕地项目,都同时配套机井和管道,打造更多的高产田。

(本报记者李运海整理)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全省耕地面积为1.12亿亩

管、节、造结合的耕地保护举措,使我省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稳定了耕地面积,确保了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亿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