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鬼夜行时冥界也有官僚制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地藏菩萨曾经是个阎王?判官还掌管皇帝的生死?当城隍要考试?罗刹分男女?这些带着阵阵阴风儿的小知识,都藏在一本叫《冥界百鬼》的小书里。

以下6个“鬼故事”摘选自三个不同章节,章节的划分不但交代了他们各异的身份,也廓清了冥界百鬼中的官僚等级——按照高低排序,可将冥界官员划分为鬼王、鬼帅、鬼吏、鬼煞、鬼卒、情鬼、善鬼、恶鬼……

读完这煞有其事的分类条目,也算是“阅遍妖魔鬼怪,看透阴间百态”了。

01

地藏王

地藏王,又称地藏菩萨,幽冥教主,音译“乞叉底蘖婆”。佛教菩萨名。《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所以称他为地藏。

地藏王是冥界的最高主宰,统辖冥府的十殿阎王。他的坐骑是一个奇特的灵兽,叫獍。獍,据说是一种像虎豹的兽,很小却很凶。当时,在释迦牟尼佛既灭、弥勒佛未生之际,佛界天国出现了权力真空,最高主宰无人继承。释迦牟尼佛临终嘱咐,由地藏菩萨来代行管理天国。也就是说,地藏菩萨当上了天国的代理最高主宰。释迦牟尼佛又命他为幽冥教主,管理阴间。在释迦牟尼佛面前,他发下大誓愿,自誓一定尽度六道众生,尽令解脱,拯救诸苦,自愿成佛。由于他发下了这个大誓愿,而阴曹地府的冥鬼是永远不会断绝的,他也就永远不会离开冥界了。

中国佛教把他作为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安徽省九华山。九华山在安徽省长江南岸池州市,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的规划面积为一百二十平方公里,保护面积一百七十四平方公里。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大诗人李白见此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赋诗更名为九华山。据《宋高僧传》卷二十等载,地藏菩萨降诞为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子,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于中国唐玄宗时期来华入九华山。他潜心修持七十五年,修建寺院,广招佛徒。九十九岁圆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地藏肉身塔。现存的九华山之月(肉)身殿,相传即为地藏成道处。肉身殿是金乔觉的纪念塔殿,建在九华山神光岭上,始建于唐,清同治年间重修。塔在殿内,为七级木质结构。每层有佛龛八座,上供地藏金色坐像。肉身殿下有上禅寺,金色的十殿阎王立像双手捧圭,站在大殿两侧汉白玉的神台上。这表示,十殿阎王都向他行礼。塔北门廊下,书写着地藏的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殿宇宽敞,塑像精细,为九华山香火鼎盛之处。

佛门认证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九华山由此辟为地藏道场。

明清鼎盛时期,九华山寺院达三百六十余座,僧尼四五千人。现存古寺庙九十九座,佛像一万余尊,僧尼七百余人。

地藏王佛像座下有两位显眼的胁侍。一个年老,一个年少。他们二位是父子俩。年老的是父亲,名叫闵公,原是九华山的山主,慈眉善目,乐善好施。地藏王欲向闵公购买一块袈裟大的地盘。闵公以为地盘不大,就欣然允诺。不料,地藏王将袈裟一掷,竟遮盖了整座九华山。因此,九华山就成了地藏道场。后来,闵公出家,当了地藏王的胁侍。闵公的儿子也出家当了胁侍,法号道明。

02

阎王

阎王,也叫阎罗王、阎王爷,是管理地狱的主神。

中国古代原本没有关于阎王的观念,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中文“阎王”是从梵语中音译过来的词汇,阎魔罗阇的简称,本意是“捆绑”,具体意思是捆绑有罪的人,也译作“阎罗(王)”“阎魔(王)”“琰魔”,等。

在古代印度神话中,阎王是管理阴间的神。印度现存最古老的诗集《梨俱吠陀》中已经有关于阎王的传说。而阎王观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来源也不止一个,实际上阎王在古印度有很多版本、不同的传说。

佛教创立后,沿用了阎王的观念,认为阎王是管理地狱的神。关于阎王的信仰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演变出具有汉化色彩的阎王观念:十殿阎罗。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

阎王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多。据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王”记载,山东临朐(qú)县人李久常,有一次带着酒盅在野外饮酒。忽然看见一股旋风蓬蓬而来,便恭敬地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就是这个举动,引发了下面的故事。原来这股旋风正是阎王打此路过。

后来,李久常去别处办事,路遇一个黑衣人。黑衣人将他引进一座大院子。走进一道门,看见一个女子手和脚被钉在门上。近前一看,原来是他的嫂子。他大吃一惊。他的嫂子,手臂生恶疮,一年多不能起身。他暗想,嫂子怎么到这里了呢。

来到殿下,见上面坐着一人,穿戴像个王爷,气势威猛。李久常跪在地上,王爷命人把他扶起,安慰地说道:“不要害怕。我因为从前叨扰过你一杯酒,想见一面表示谢意,没有别的意思。”李久常还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王爷又说:“你不记得在田野用酒祭地的事情了吗?”李久常这才恍然大悟,知道面前的王爷是位尊神。李久常这才想起为嫂子求情,祈求大王可怜宽恕。于是王爷道出实情。原来三年前,李久常之兄的妾生孩子时,子宫坠下来,嫂子暗中用针刺在上面,致其至今肚子里常常作痛。王爷说,我因为你的缘故,饶恕了她。李久常告别出来,眼前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此时,李久常方知面前的王爷就是阴间的阎王。

李久常回到家,看见嫂子仍然卧病在床,伤口的血染红了席子。嫂子不满意妾,正在骂骂咧咧。李久常马上劝告说:“嫂子不要这样了!今天你受的苦,都是平时嫉妒带来的。”嫂子不服,又愤怒地斥责小叔子李久常。李久常无法,只得小声地对嫂子说道:“用针刺在别人肠子上,该当何罪?”嫂子听罢,立刻变了脸色,追问这话是打哪儿来的。李久常把遇见阎王的事告诉了她,嫂子吓坏了,战栗不止,哭着哀告:“我不敢了!”可真灵验,嫂子眼泪还没有干,疼痛的地方立刻不疼了,十来天病就痊愈了。从此,嫂子改变了以前的行为,成为善良的女人。

这是一个阎王教人改恶从善的故事。

03

判官

古代传说中的阴间官名。长得凶神恶煞,但绝大部分心地善良、正直不阿。他们的职责是判处人的轮回生死,对坏人进行惩罚,对好人进行奖励。判官写照: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

四大判官是阴界仅次于十殿阎王的高级官员。他们是掌握大权的司法高官,具体掌管赏善司、罚恶司、阴律司、查察司。而查察司是掌管人间生死簿的,权力最大,居四司之首。查察司的判官为首席判官,是崔判官。

崔判官的具体情况,在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第十一回有详细记叙。话说唐太宗忽然患了重病,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老臣魏征出现了。他手扯龙衣,奏道:“陛下宽心,臣有一计,管保陛下长生。”太宗道:“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如何保得?”征云:“臣有书一封,进与陛下,捎去到冥司,付丰都判官崔珏。”太宗道:“崔珏是谁?”征云:“崔珏乃是太上先皇帝驾前之臣,先受兹州令,后升礼部侍郎。在日与臣八拜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现在阴司做掌生死文簿的丰都判官,梦中常与臣相会。此去若将此书付与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来。管教魂魄还阳世,定取龙颜转帝都。”太宗闻言,接在手中,笼入袖里,遂瞑目而亡。

却说太宗渺渺茫茫,魂灵缥缈而去。有一人高声大叫道:“大唐皇帝,往这里来,往这里来!”太宗闻言,抬头观看,只见那人:

头顶乌纱飘软带,腰围犀角显金厢。手擎牙笏凝祥霪,身着罗袍隐瑞光。脚踏一双粉底靴,登云促雾;怀揣一本生死簿,注定存亡。鬟发蓬松飘耳上,胡须飞舞绕腮旁。昔日曾为唐国相,如今掌案侍阎王。

这种打扮,活像一个跳梁小丑。唐太宗看到的正是首席判官崔珏。

于是,唐太宗和崔珏接上了头,并把魏征的介绍信当面交给了崔珏。崔珏读完信后,说道:“今日既有书来,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阙。”表示一定帮忙让唐太宗重回阳间,再登大位。看起来,这个后门是走对了。

后来十殿阎王会审唐太宗。十王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太宗闻言,躬身称谢。十阎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还魂。唐太宗千恩万谢,表示要给十王送南瓜。就这样,唐太宗又回到了阳间,并坐了二十年皇位。

从这里不难看出,首席判官崔珏拥有掌握生死的大权,甚至连皇帝的生死也在他的掌握之中。但是,这也暴露了崔珏并不是一个公正的判官。可见阴界也徇私随便处置,没有公平可言。

其实,崔珏的生平有一个更加可信的记载,就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对崔珏的详尽介绍。崔珏,字子玉,祁州鼓城人(今河北晋县)。父亲崔让五十岁时还没有后代,便与妻子商量说:“我平日常存济物之心,今何无嗣?不如与你共发虔诚,到北岳去祈祷。”于是二人同到北岳祠下祈子。当夜,夫妻梦一仙童手擎一盒,说:“帝赐盒中之物,命你们夫妻吞之。”打开一看,盒中有美玉两块,二人各吞其一,自后有娠。于隋大业三年()六月六日降生一子,神采秀美,异于常人。因其父母曾梦各吞一玉,故取名“珏”(“珏”为合在一起的两块玉),字子玉。

崔珏幼而向学,凡事过人。唐太宗贞观年间,被朝廷召用,任潞州长子县(今属山西省)令、磁州滏阳县(今河北磁县)令。崔珏为官正直无私,洞察秋毫,郡人皆言其“昼理阳间,夜断阴府”。崔珏任卫州卫县(今河南淇县东北)县令时,夏天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崔珏于河上设坛,以词奏于天帝。少顷,有一蛇浮于水面而死,洪水随即退去。郡人争立生祠纪念他。

崔珏的死具有神秘色彩。一天,崔珏正与一老人下棋,忽有几个黄衣使者执符前来拜见,说“奉上帝命”云云。接着,又有五岳卫兵等百余人皆来叩拜,复有一神骑白马至。崔珏说:“你们稍等一会儿。”于是,招呼二子说道:“我就要离开人世,你们不必难过。”然后,写了一篇百字铭,送给两个儿子,便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从这里看,崔珏是一个俊美男子,不是一个跳梁小丑。

04

城隍

古代神话中城池的守护神。后来为道教所信奉,实则是阴间的市长。道教认为城隍能够“剪恶除凶,护国保邦”,是难得的保护神。同时,他还可以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在古代,池与隍是有区别的。有水环护的城堑,叫池;无水环护的城堑,叫隍。城隍本来是无所指的,没有统一的神的形象,各地的城隍神名不一。城隍神最早的雏形,大约是出于《周礼》的记载。据说,《周礼》曾记道,蜡祭八神之一,就有水庸神。水,指隍;庸,指城。水庸,即城隍。对此,《陔余从考》卷十五分析:“水则隍,庸则城也。”这就证实了水庸神是最早的城隍神的说法。

在古代,一般都是城市型国家。城墙对一个国家的安全十分重要。但仅有城墙,还是不够的。城墙之外,必须有护城壕。护城壕里,还必须贮满池水。因此,城隍神就具有了保家卫国的特殊意义。有了城隍神的保佑,城池就可以固若金汤。对城隍神的崇拜,也就顺理成章了。

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城隍神,是三国吴国赤乌二年()所建的芜湖城的城隍。《北齐书·慕容俨传》也有郢城城隍的记载。唐朝以后,经济发达,城市林立,郡县城市都拥有各自的城隍,建立各自的城隍庙。唐朝的文豪,如张说、韩愈、杜牧,都曾虔诚地撰写过祭城隍文,以祈祷城隍的保佑。到了宋朝,城隍的信仰已经遍布全国,各地都把有功于当地的名人作为自己的城隍。如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名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了。后唐时期,城隍的地位又升高了。后唐清泰元年()城隍被封为王,级别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明朝,城隍得到了殊遇。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有着特别的感情。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一个赤贫的农民家庭。十六岁就出家于皇寺当了一个小和尚。但是,寺庙也养活不了他,他只得出外去化缘,讨口饭吃。这样的云游生活,他过了三年。三年的漂泊生活,各地城隍庙成了他的栖息地。因此,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后,对城隍庙情有独钟。朱元璋下令,晋封京师应天府(今南京)的城隍为帝,同人间的皇帝同等对待。晋封开封、临濠、东和等几个大城市的城隍为王,职同正一品,同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府、县的城隍为公、侯,并旨命各地重建城隍庙,其规格要同当地的官府衙门一样。这样,各地就有了阳、阴两套衙门。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阴间的巡抚。府城隍相当于阴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阴间的县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大抵是“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清代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有《考城隍》一文,尽写阎王对选拔城隍的重视。

话说某地一位秀才宋焘,某日忽然接到一位公差送来的一张通知单,请他参加考试。宋秀才懵懵懂懂地骑马跟着公差去了。他们来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的京城一样。随后,他们进入一座衙门,宫殿建筑富丽堂皇。堂上坐了十多位官员,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其中只有关帝是认识的。衙门的殿廊下摆放桌凳各两个,已经有一位秀才坐在那里的下位上。宋先生便与他并肩坐下。每张桌子上都有笔和纸。一会儿,有人便送来带有题目的考卷。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他们二人很快答完,便将考卷呈了上去。宋先生的答卷的关键词是:“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这段关键词得到各位考官的称赞。于是,他们决定让宋先生走马上任,担任河南某地的城隍,即阴间市长。宋先生一听才恍然大悟,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连忙跪下,边叩头边哭诉道:“小生能得到如此荣耀的任命,真是三生有幸,怎能推辞呢?但我有七十多岁的老母,身边无人奉养。请你们允许在她去世之后,我再听从你们的任用。”堂上一位好像帝王一样的人,立即命令查看他母亲的寿禄。一位官员捧着记载人寿禄的册子查看一遍,说道:“她还有阳寿九年。”官员们一时犹豫不决,此时关帝说道:“没有什么关系,让姓张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于是,同宋先生一起考试的长山的张先生就先去赴任了。宋先生骑马回到村里,他好像从梦中醒过来一样,其实,他已经死去三天了。宋先生的母亲听到棺材里有呻吟声,便赶快把他从里面扶出来。过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说出话来。他打听长山那个地方,果真有姓张的这个人,已经在那天去世了。

自此以后的第九年,宋先生的母亲果然到时候便逝去了。丧事办完,宋先生洗完澡,走进屋子也死了。宋先生到阴间做了城隍。

这是阴间选拔阴间市长的一个过程,也是要通过考试的。

现在的西安的城隍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修建的,雄伟壮丽,蔚为大观,呈一时之盛。大殿正中是城隍神,两旁分列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鬼卒,面目狰狞,阴森恐怖,展现了阴间的一角。

05

夜叉

印度神话中一种半人半鬼的小神灵。

梵文的音译,亦作“药叉”“阅叉”“夜乞叉”等,意译“能啖鬼”“捷疾鬼”等。

其父母说法不一。其父一说补罗娑底耶,一说迦叶波,一说补罗诃,一说是从梵天脚中生出。其母一说是财神俱毗罗的随从,一说是毗湿奴的随从。

佛教说他是好神仙,被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天龙八部是指天众、龙众、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呼罗迦等八类佛教的护法神。部,在这里是门类、类别之意。八部,是八个类别。天龙八部因以天众和龙众为首,故称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维护佛教尊严的好神仙。夜叉是其中之一。夜叉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的含义。夜叉的种类多,有地夜叉、虚空夜叉、飞行夜叉,还有巡海夜叉等。夜叉的数量大,北方昆沙门天王手下有夜叉八大将。佛教还有十六大夜叉将。每一位大夜叉将属下各有七千小夜叉,合起来就有十万个夜叉。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是好夜叉。

地狱迷信流传以后,夜叉又成为阴间的小鬼。他们在地狱中充当起施行刑法的鬼卒,是吃人的恶魔。他们的形象:身形高大,双手如爪,头如驴,目光炯炯。

但在小说家笔下,夜叉也有善良的。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夜叉国》写到了众夜叉,他们也有人性温存的一面。书中写道:

(徐郎)至一大洞,广阔数亩。中有石,滑平如几,四围俱有石坐,上一坐蒙一豹革,余皆以鹿。夜叉二三十辈,列坐满中。少顷,大风扬尘,张皇都出,见一巨物来,亦类夜叉状,竟奔入洞,踞坐鹗顾。群随入,东西列立,悉仰其首,以双臂作十字交。大夜叉按头点视,问:“卧眉山众,尽于此乎?”群哄应之。顾徐曰:“此何来?”雌以“婿”对。众又赞其烹调,即有二三夜叉,奔取熟肉陈几上,大夜叉掬啖尽饱,极赞嘉美,且责常供,又顾徐曰:“骨突子(骨质项链)何短?”众曰:“初来未备。”物于项上摘取珠串,脱十枚付之,俱大如指顶,圆如弹丸。雌急接,代徐穿挂。徐亦交臂作夜叉语谢之。物乃去,蹑风而行,其疾如飞。众始享其余食而散。

话说交州姓徐的商人,进行海上贸易。一次,商船被大风吹到一座深山脚下。他弃船登山,见到两崖满是洞口,密如蜂房。他攀爬到洞外,不料看到了两个夜叉。夜叉牙森列戟,目闪如灯。它们正用爪劈杀活鹿生吃,场面令人惊恐,他吓得魂飞魄散,急欲逃走。不想,已经被夜叉发现,两夜叉抓住徐商,想要吃他。徐郎急中生智,赶忙拿出囊中的干粮以及牛肉干,献给它们。夜叉很快吃完,又跟徐郎要。徐郎示意道:“放了我,我船上有炉子和锅,可以煮熟东西吃。”夜叉似懂非懂,就放了徐郎。徐郎回到船上,取来锅具,点燃柴火,煮上残鹿。待鹿肉煮熟后,献给夜叉。夜叉吃了煮熟的鹿肉,感到味道极美,就将徐郎囚禁在洞内。第二天,二物外出,抓来一鹿,让徐郎煮熟。徐郎将鹿剥皮切割,取水煮鹿,鹿大锅小,煮了好几锅,才把鹿煮好。此时,又来了几个夜叉,他们将煮熟的鹿肉争食完毕。

就这样,徐郎在此住了下来,逐渐走入了夜叉国的生活。他甚至有机会见到了夜叉国的国王。

徐郎一住四年,其间和一个母夜叉结为夫妻。一日母夜叉忽然生产,一胎生下三子,二雄一雌,皆人形,不像他们的妈妈。他们共同抚养三个孩子。一天,只有徐郎在家,其余都出外觅食。忽然来了一个别洞的母夜叉,要强迫同徐郎有私。徐郎不肯,那母夜叉竟然动起手来。此时,恰好徐妻归来,她同这个母夜叉打了起来。最后,这个不知好歹的母夜叉,被其闻信赶来的丈夫领回去了。

经此变故,徐妻决心守在徐郎身边,动息不相离。又过了三年,徐郎想念故乡,就携带一子偷偷地乘船回到了交州。其子能举百钧。交州军队统帅见而奇之,命他做了千总,后来升为副将。

小说结局是圆满的。经过千辛万苦,长子徐彪终于将夜叉国的三位亲人接到了交州。小弟徐豹聪慧异常,进武进士第,聘阿游击女。小妹徐夜儿嫁给袁守备,能百余步射中小鸟,陪同丈夫亲征。母亲尝跟从儿子南征,披甲执锐,诏封夫人。

母夜叉嫁给了人类,生下三子,皆人生圆满。夜叉国也是一个良性的国家,夜叉也具有人性。

蒲松龄评道:“夜叉夫人,亦所罕闻。然细思之,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这是蒲松龄开的一个玩笑。

06

罗刹

罗刹鬼是地狱中的第一恶鬼,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数量很大。梵文的音译,亦称“罗刹娑”“罗叉娑”“阿落刹娑”等。意思是“暴恶”“可畏”。女罗刹称罗叉私。

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名,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污蔑罗刹族人凶恶可怕,于是“罗刹”成为恶人的代名词,使罗刹演变为恶鬼。

罗刹由部族民众演变为“恶鬼”以后,其形象也变得凶恶可怕。据《梨俱吠陀》,罗刹常作种种形象,如犬形、秃鹫形及其他种种鸟形,又可变为兄弟、妻子、丈夫等形,穷凶极恶,残害人命。有的罗刹以人肉、马肉、牛乳等为食。后被佛教吸收,但其恶鬼本性未变,仍为恶鬼。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

罗刹还分为男女。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鬼模鬼样;女罗刹又叫罗刹女,模样却是绝色美人。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就创作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罗刹国。却说中国有一个青年叫马骥,是商人之子,长相俊美,有“俊人”的绰号。他继承父志,仍然从商。一次出海贸易,被大风吹到了一个大都会。这里的人长相奇丑,但他们习以为常,不觉得自己丑。突然见到了帅小伙马骥,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美少年,以为他是一个妖怪,都吓跑了。马骥起初见到这般模样凶恶的丑类,非常害怕。后来发现他们居然害怕自己,就壮起胆子行动起来。看到有人在吃饭,马骥就奔跑过去,他们吓跑了,马骥就把剩余的食物吃掉了。

久而久之,马骥开始接近山村。一天,马骥在大树下休息,村里人不敢靠前,远远地看着他。慢慢地,感觉马骥不是一个吃人的家伙,于是,就试探着与马骥搭话,马骥也笑着同他们说话。他们的语言同中国不同,但大半可以明白。马骥趁机说明自己是从中国来的,不是妖怪。村里人大喜,就告诉别处的人,说客人不是吃人的妖怪。但是,模样奇丑的人还是不敢靠前,只是口鼻长相与马骥类似的人才敢靠前说话。他们捧来酒浆同马骥共饮。

一来二去,马骥同他们混熟了,就问道:“这是什么国家?”他们答道:“是大罗刹国,都城在北方,离此三十里。”第二天,马骥跟随村人来到了大罗刹国的都城。都城的城墙由黑石造成,楼阁近百尺。楼顶覆盖的不是瓦片,而是红石。从残砖上看,其实红石就是由红色的沙子凝结而成。此时正逢大海退潮,朝廷有大官出来。村人指着说:“这位是宰相。”一看,这个人一双耳朵长在后背上,鼻子有三个空洞,睫毛像门帘一样盖在眼睛上。后来,又看到了大夫等官,模样怪异,然而,职位愈低,模样愈好。

观看了一会儿,马骥就回来了。路过街道,人们望见他,以为怪物来了,纷纷狂呼逃奔。村人见状,百般解释,市人始敢远远地站着观看。

后来,有一位早年出使过异国的执戟郎,一百二十岁了,高兴地宴请马骥。马骥应邀赴宴。席间,有女演员十余人,轮番跳舞。她们的相貌很像夜叉,都用白色锦缎缠头,长长的红色绣袍拖在地上。伴唱的不知是什么词句,腔调诡异。执戟郎自豪地问道:“中国也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吗?”马骥答道:“有啊!”

后来,马骥见到了国王,得到国王的赏识,被任命为下大夫。久之,受到百官的嫉妒,马骥遭到孤立。马骥借故请假回到山村,村人十分欢迎他。

再后来,马骥居然进入海市蜃楼,从而到达龙宫,并拜谒了龙王。龙王将其召为驸马,等等,不再赘述。

小说描写的罗刹国并不是充满狰狞恐怖的鬼国,相反从国王到百姓,都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也许,蒲松龄在人间没有看到多少人性的东西,就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空想里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