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解西周共和行政是周召公还是共伯和来龙去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共国的渊源

据《国语·周语》韦昭注:“共氏,共工氏之后,四岳同姓。”四岳与共工同属炎帝神农氏之后,为姜姓。《世本》:“洪氏,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后改为洪氏。”《广韵》亦引此。盖共与洪古代亦可通用。洪氏出于共氏,而分成两姓。

到商代时,共人与商朝通婚,关系密切。共则在今河南辉县。因共工氏自被夏禹多次征伐后,便从夏都安邑的南部芮城、平陆、灵宝一带的共山、共水、共池地方向东迁到辉县,以避夏朝的威逼。当商灭了共工的敌人夏朝时,共人自然和商人通好,并定居于商都近邻,一直到商亡后,仍没有迁徙。

如果共人与商人长期不和好,那么,向外扩张而好战的商朝,决不允许共人留居在他的近邻。当然,当时共人只是商朝的臣属。而共人被夏禹征伐后,则向北迁至山西中南部,依附于夏朝,入商以后,一直与商朝对抗。共与工两个双胞族便分道扬镳了。

共人由芮城、平陆、灵宝一带东迁到辉县时,曾途经共山而留居过一段时期,大约在夏朝中叶。共山在河南济源县北十.二里,《水经注》:“沇水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

共山即燕川南山。到夏末共人才又东迁至辉县以北九里的共北山,如《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之弟“太叔出奔共”。杜预注:“今汲郡共县。”太叔后因封于共,又叫共叔段。《汉书·地理志》:“共北山,淇水所出。”《水经注》:“共山,在共伯故国北,所谓共北山也。”汉于此置共县,即今辉县治,隋改为共城县。辉县“当即共工之国”,自芮城、平陆以至济源、辉县,皆共工故地,皆位于太行山南麓,是共工氏建国之地。

卜辞,龚为地名,亦为国号,商王曾令龚人为其征伐效劳,还征收龚之赋贡。姜姓共国在辉县共头山下立国。共头山又叫共山、共首山。其山九峰,故又叫九峰山,是苏门山(又叫龙凤山)的别称,风景优美,有百泉之胜。

“共山在(辉)县北九里,因在共伯故国北,故又名共北山,俗呼为共山头。”山下又有山甘甜的百泉汇成的百泉湖,以灌溉肥沃的农田,东南面平原无涯,确是共国立国的好地方。

当周武王发动牧野灭商之战的前夕,便曾派召公去共山劝降商纣王之兄微子启。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弟康叔于卫,在今辉县南百里的淇县。由于卫是大国,在周代中叶便不断蚕食邻国。约当周夷王时,卫厘侯并吞了北邻的姜姓共国。

2、卫国与共伯

由于共地很重要,便在那里建离宫别馆,又委任太子余为共伯。太子余死后,由其弟和为共伯,故叫共伯和。由于是周朝的宗亲,便“入为三公”,与在朝宗亲周公、召公一同执政,时间当在卫厘公十三年,即公元前年。

共伯和之所以摄王政,称共和元年,是因周厉王的暴虐促使了镐京的人民暴动,赶跑了厉王。厉王远逃到(今山西程县),于是从共伯和、周定公、召康公这三公中,推举德高望重的共伯和来摄政。

共伯和摄政共十四年。等到厉王之太子姬靖长大了,便又归政于姬靖,扶立他为周宣王,共伯和才退位回到共国封地。这时,共伯和之父卫厘侯尚在位,即厘侯二十七年。又过十六年,即厘侯四十二年时,厘侯卒,共伯和才继位为卫武公,而共伯封他又收归卫国公室所有,朱见再封其他亲族了。

卫武公即位后,“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可见卫武公是一位忠心耿耿而始终辅助周朝的大功臣,他使周宣王中兴,打退犬戎,复建东周,立下了赫赫功劳。

《今本竹书纪年》云:

“(厉)王陟于,周定公、召康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归于其国,和有至德,尊之不喜,退之不怒,逍遥得志乎共山之首。”

《吕氏春秋·慎大》引《梁伯子》云:

“共伯和值厉王之难,摄政十有四年,乃率诸侯,会二相以立宣王,共伯始归其国,得乎共首者,谓其逍遥乎共山之首云尔。”高诱注:“共国,伯爵也。弃其国,隐于共首山,而得其志也。”

《鲁连子》云:

“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

先秦史籍多以为“共和”即共伯和摄政的年号,明确有其人。

共伯之归政其原因有三:

一,厉王已死,太子靖已成人,理应继位。二,大旱火灾,恐社会不安定,人民不服从疏族摄政,故借口因厉王为祟,而以其子靖来继位,可以平息灾乱。三,共伯如有篡夺王位之心,将违犯周礼王法,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

仅姬姓宗族诸国便有五十多国,决不会让共伯独吞周朝。且共伯的祖国卫国,距镐京遥远,鞭长莫及,难以兵力为后盾。有此三条,共伯和便顺水推舟,功成身退,获得后世的美名。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王子朝告诸侯之辞其:

“至于厉王,王心戾虑,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

顾颉刚认为:此“诸侯释位以间王政”一语,实为“共和”之解。服虔注之曰:“言诸侯释其私政而佐王室”。

杜预注之曰:“间,犹与也;去其位,与治王之政事。”“夫周、召二公本为王朝卿士,同心行政,十四年中何尝去其职位、释其私政哉!此必圻外诸侯挟其兵力以入朝治政无疑。"当时的卫国正是国势鼎盛时期,内有为三公之共伯和执政,外有和之父卫厘公的强大武力做后盾,正因为如此才有资格和条件当上摄政。

而周定公的祖国是鲁,远在山东曲阜;召康公的祖国在燕,远在今北京,是无法顾及镐京的。所以,共伯和能施行“共和摄政”十四年,确是中国封建制度史上的奇迹,实际上也是个三头政治,是得到姬姓诸侯国的支持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