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罗马军队攻破迦太基城墙,统帅小西庇阿面对熊熊燃烧的迦太基城,流着眼泪说,“所有人,所有帝国都不能逃脱命运的轮回,再光辉灿烂的城市,也终于有毁灭的一天。迦太基今日如此,不知几时又会轮到我的祖国罗马?”
面对轰然倒地商王朝,周人也发出了类似的感叹,上天的心思,真是说变就变,他眷顾过夏、钟爱过商,现在又选择了周,没有谁是天生的天之子。
武王伐纣,正月出兵,二月胜利,实际只用了30多天。
胜利来得太快,周人很忧虑。
庞大的商族遗民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卷土重来,不可不防。其他诸侯更是心思各异,有对周死心塌地的、有浑水摸鱼的、有趁火打劫的,有随波逐流的。
为更好的控制殷商遗民,武王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立纣王之子武庚为王,同时派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各率一支部队进行监视。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恐怕连武王也没有想到,他一死,武庚和东方的诸侯,一个个都反了,挑头的就是自己的三个兄弟。历史上称为“管蔡之乱”。
叛乱最终被平息,但给周人敲响了警钟。新政权刚刚建立,人心不服啊?周人很清楚,要让所有人都臣服,光靠武力,是不行的。
周人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还要与商明显的划清界限,证明自己比商人更适合统治,就要创建出一套新的体系,这套体系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天下体系”。
01君权天授
体系的核心是思想体系,解释革命的合理性,政权的合法性。
思想体系归纳起来就两个字,“天命”。
天命不是运气,而是授权的。可以授权就可以收回,授权就是天命,收回就是革命,就是“革除天命”。商灭夏,“商革夏命”;周灭商,就是“周革商命”。因此,武王伐纣是合理的,西周政权是合法的。
周和商都讲“天”,但理解完全不一样。
商人认为,他们祖宗就是天的主宰,就是“上帝”,上天的帝。现任商王是“下帝”,人间的帝。因此上帝只保佑商人,甚至只保佑商王。而商人唯一要讨好的对象,就是上天。怎么讨好?祭祀。怎么祭祀?用活人,用大量俘虏。
周人说,天,高高在上,默默无言,但明察秋毫,洞悉一切,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天下人都是天的子民。谁好谁坏,天都看得一清二楚,之所以有天命和革命,就是天在为人民选择君主呢!
商王是神之子,周王是天之子,他不是周人的王,而是天子,是天下的王,是要给所有人主持正义的。
周人的这次创新改变,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色。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句话,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放在世界范围内,周的这次创新也是一个特例。
古代世界,除了民主制的希腊,基本上都是君主制,也都是君权神授,有的国王直接说自己就是神。
大家可能会问,天授与神授,有区别吗?
神授是宗教的,天授是伦理的。
周人的“天”,不是超自然的存在,它就是自然界,它是芸芸众生。周人讲,天是“万物父母”,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天意就是民意。周人的“君权天授”,也可以说是“君权民授”。
就可能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一个原因吧,毕竟神不如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神是可能被征服者强制更换的,没有几代文明就不存在了。而天就不一样了,任何统治者,你只要在自然里,就不可能不顾天心民意。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周人还有一系列的制度的安排。
主要包括:封建制、礼乐制度。
02一箭四雕的封建制
唱高调是没有用的,武力也解决不了基本问题,只有利益才是关键。巩固新政权的关键,就是“坐地分赃”,方法就是封建制。
封建制的首先是“封”,就是分封诸侯。分商的地盘,封自己兄弟。
为了分化殷商的势力,把原来商的地盘分为三份,洛阳地区归了周王,商丘附近建立了宋,朝歌(河南淇县)附近建立了卫国。
还有把殷商部族分给周公之子伯禽、成王之弟姬虞、召公之子姬克,并进行大范围迁移,分别建立了鲁、晋、燕。还分封姜太公吕望建立齐。晋、燕是为了防范戎狄,齐、鲁是为了防范东夷。
周人一些小部族纳入了分封体系,给他们一个国君的头衔,可以说皆大欢喜。
周人的分封可以说是一箭四雕,不仅犒劳了盟友,分化了殷商、还控制战略要地,扩大了势力范围。这就是周人政治智慧。
这些分封给的诸侯的封国,不能叫国家,因为他们只有“半独立主权”,可以叫邦国。这里面,周是最大最高级的,周的国君称王,因此是王国;其他诸侯国根据爵位,公、侯、伯、子、男,可以叫公国、侯国等。
周的天下,有多个邦国,一个天子,多个元首,这与秦以后的王朝不一样,只能是一个“国家联盟”。
封建制的“建”,就是建国。包括:授土、授民、授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之主,是最高的统治者,是天下所有土地和人民的唯一产权人和法人。诸侯只有已经周天子的授土、授民,才有了一块土地的使用权和人民的管理权。然后就是授爵,确定国号,授予爵位,诸侯有了权力合法性,并拥有了世袭权。
03周礼的道理
周代的封建制分三个层次。周天子将天下给分封诸侯,就是“邦国”。诸侯再分封给大夫,就是“采邑”,也就是“家”,“家”是最小单元,士是大夫家臣,主要负责管理人民。
周的礼乐制度就是分封制的基础上,区分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比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明确了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规范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比如,祭祀站在什么位置,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器具、行什么礼等等。可以是事无巨细、繁文缛节。
每个人只要按照周礼的规范行动,安分守己,就不会动乱。
周礼的最大创新是“嫡长子继承制”。
商朝比较混乱,兄终弟及和嫡长子继承都有发生,这样政治内部及不稳定,这也是商朝长期混乱,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
周人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明显是吸取的商的教训,以政权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妻”是明媒正娶的,与“夫”门当户对,是正房。“妾”来源就多了,可以是妾的陪嫁,也可以是抢来的。
“妻”和“妾”生的儿子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妻生的儿子是嫡长子、次子。妾的生的是庶子。有继承权的只有嫡长子,这就是“嫡传”。
当时,有一个叫蔡的诸侯国,为死去的国君举行葬礼.新继位的太子朱的葬礼上站错了位置,站了一个较为靠后的位置。
鲁国的叔孙昭子就说,这个新君刚继位就站在卑位上,看来是保不住君位了。
嫡庶之分是周礼的一大核心。嫡长子拥有天然的继承权,庶子就算年长,也没有继承权,在礼上必须排在嫡子之后。
咱们中国人很理解这个道理:重要人物的出场排序只要稍稍有点变化,各种猜测就会风起云涌,人心就会不稳,野心家就会蠢蠢欲动。后来这位新君果然丢了君位,逃亡到外国去了。
大家看,周礼核心是家族关系,家法就是国法。周人就是把这么大一个“天下”,变成了一家,靠宗法、礼法,把这么大个家维系起来。
所以,对于一个贵族来说,管好一个家,就是治理一个小国。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
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时候,周人用封建制,使全国人民像一个整体一样层层负责,全方位立体度环绕在了周天子周围。用礼乐制度,赋予了生活以精神意义,创造出了“神圣性”,相当于给封建制装了一款匹配的软件系统,使“天下体系”能稳定地运行。
从夏文明的稚嫩弱小,到商文明的放荡不羁,周文明显得成熟稳重多了,中华文明也开始一定的方向发展了。可以说周文明确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