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详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宗庙宫闱

北京儿童皮炎医院 http://liangssw.com/bozhu/11432.html

早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夏、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宗庙、宫闱、后妃、陵寝等制度。

一:宗庙制度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是当时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部落联盟时期,各个部落就把祭坛之类的场所当成重要公务活动的中心,在这里进行祭祀、会议,商讨部落联盟的重要事务。

从辽宁淩源县牛梁河遗址发现的年以前的祭坛来看,规模已经很壮观了。

奴隶制国家更是注重“宗庙为先”(《礼记·曲礼下》),当时认为“宗庙严故重社稷”(《礼记·大传》),把它跟国家等同。

我国早在50年代到80年代,陆续发现的夏代和商代遗址都有宗庙的建筑。

到西周时期,严格规定宗庙的建置,宗庙要修筑在都城的中心,重要的祭祀、册封和各种大型的典礼都在这里举行。

宗庙“所以交于神明者”(《礼记·郊特性》),是因为“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礼记·中庸》)。

这是把王权神化、物化的一种重要手段,目的是表示秉承祖先的遗业、遗命来治国,既受命于天又受命于祖。

以宗庙作为国家的象征,可以增加王权的神秘性以及神圣性。

宗庙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并起过重要作用,“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以宗庙为中心建立的都城,首先是全国的权力中心,后来也发展为经济和文化中心。

都城是政权实施统治的神经中枢,而这个中枢则是以“天子”为重心的。

夏代的都城,传说始建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以后转迁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老丘(今河南开封县东)、西河(今河南汤阴县东)等地。

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掘的遗址是夏末的都城。

商代的都城,传说始建于毫(今山东曹县南)(《商周史料考证》),以后转迁于嚣(今河南荣阳县东北)、相(今河南黄县南)、邢(今河南温县东)、庇(今山东郓城北)、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市西)、朝歌(今河南淇县)等地。

西周先是建都于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北),后来又在洛邑建立了成周,作为镇抚殷遗民和控制东方的权力、军事中心。在这里也有宗庙、宫室,周王有时也来这里祭祀、巡视,故称为东都。

国都以“天子”为重心,在国都建立王宫宗庙,以显示王的地位独尊。

在国都一切有关神、人的建筑措置,都是为了突出天子所掌握的王权,都是为了加强它的权威和实际统治效能.

这些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把王权神化、物化的绝对必要措施。

二:宫城制度

据考古发掘报告,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都城宫殿遗址,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占地约00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由堂、庑、门、庭四部分组成,是贵族们举行会议、祭祀、行礼或发布命令的场所。

郑州商城,东墙长约米,南墙长约米,西墙长约米,北墙长约米,周长约米,遗址范围约25平方公里,可能是奴隶主贵族的宫殿遗址。

偃师商城,南北长余米,东西宽度为北部米、中部米、南部米,面积约万平方米;城内居中有宫城,宫城西南和东北有两座小城,是宫城的辅助建筑。

从宫城建筑的考古复原图来看,各代王宫的建筑是在不断地发展,从单一的主体建筑逐渐发展到配合以辅助建筑,比如,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有宫殿建筑群。

不过,殷墟经过多次发掘也没有发现城墙遗址,因此,对其是否为商都,现在尚有争议。

如上所讲的夏、商时期的王宫建筑制度为后续的西周王宫建筑打下了基础。

据文献讲述及综合分析,到西周时期已经形成朝堂、前殿、后禁(宫)、坐北向南、东西分宫的宫城制度。

这是随着王权制度、后宫制度、王位继承制度的相继完善而逐渐完备的规制。

前殿是诸侯、官员、贵族们朝拜天子的地方,称为明堂、朝廷。

后禁(宫)是王和正后居住的地方,称为内、后宫、禁苑。

西宫是妃嫔居住,以及东宫太子居住。

王宫之外是王城,相应的国家执政机关设置在这里,王城之外才是都城。

这种建筑格局与当时的权力制度有密切的联系,围绕着宫禁进行了设官分职,并建立了一套纲纪分明、等级森严的朝纲礼仪,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既有建筑特点又有权力因素的宫禁制度。

这种宫禁制度基本为以后各朝代所因循,并直接影响着古代权力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后妃制度

在我国历史发展到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时,妇女就处于从属地位,一夫一妻制已经满足不了男性的需求,而且对妇女的占有还是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嫡子继承制度的出现,又需要男性在其占有的众多妇女中确立一个嫡室的人选,于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就出现了。

妻,齐也,与丈夫齐体;妾,接也,是一种补充。

妻、妾两者地位的截然不同,必然导致她们的子女在身份、权益和继承地位上的不同。

夏及商代前中期,由于王位继承制度规定不严,嫡后和嫡子的规定也不太严格,天子二妻以上并列的现象是很常见的。

比如,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分给他一成之田,一旅之众,少康才站住脚,开始恢复夏朝的统治。

当时并没有分什么嫡庶之分,商代有的王的妻妾还参与政事,还出现过如妇好那样的著名女性带兵将领。

到了商代后期,才出现“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史记·殷本纪》)的嫡庶之分,并为西周所因循。

从文献记载看,西周已经有后、妃、夫人、嫔、妇等名目,确立了等级分明、身份有别的后宫嫡庶制度。

后宫作为王权的附属制度,在西周的权力格局中已经起到一定的作用。

周幽王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以褒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结果,导致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犬戎进攻宗周,并杀幽王于骊山下,使得立国近00年的西周灭亡,充分反映出后宫嫡庶之争对西周的影响。

四:陵寝制度

陵寝是集宗庙和宫禁建筑特点,旨在突出王至尊极贵的地位,增加王权的正统性,使王权神化、物化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天子”的墓葬显然不同于其他人的墓葬。在二里头遗址中的夏代一些墓葬中有石磬、陶埙、陶铃等礼器,还有被杀害至死的用以人殉、人祭的奴隶的尸骨。

在殷墟考古发现的王陵,墓室面积约平方米,深8.5米,有四条墓道,还应有地面上的建筑。

王的墓葬都采用了人殉,在每次祭祀时还采用人祭。

西周时的人殉和人祭有所减少,一是因为社会文明的进步;二是因为频繁的战争和贵族生活的奢侈,需要有人力来保证兵源、劳役和生产。

而减少人祭,普遍采用牲畜,说明当时的物质生产较前丰富了。

同时,也说明为维护王权和宗法的丧祭礼仪更加完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