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鹤壁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家以上;市级以上农业品牌发展到个以上,认证“三品一标”产品数量达到个以上。
发展举措有这些:
(一)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牢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持续提高耕地地力,强化耕地污染防治和源头管控,深入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利用工作。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年,新建20万亩以上,提升30万亩,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万吨以上。
2.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现代种业提升,依托市农科院良种科研传统优势,加快“四优”新品种研发选育和示范推广,为粮食生产提供良种支撑。示范推广药肥减量、节水灌溉、机械作业、测土配方、绿色防控、秸秆还田、标准生产等先进实用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引导我市种畜禽企业产业升级,完善产学研推育种制度,提高育种制种能力,抢占畜牧产业高端。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整市推进行动,以创建平安农机省级示范市为契机,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成果,积极探索玉米、花生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保持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实施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和研发平台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引进示范与推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效衔接。到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3.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把加强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以城郊乡镇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现代农业投资重大项目。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种植业、畜牧业的装备水平。深入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卫河共产主义渠防洪除涝生态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谋划实施引黄调蓄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统筹规划、分级布局,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4.健全为农服务体系。以涉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立足服务农业生产全过程,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持肥料、农兽药、饲料、疫苗等农资生产企业向生产服务一体化方向转型发展,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二)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1.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调整种养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不断扩大肉牛、奶牛、肉羊养殖规模,打造全省百亿级产值现代畜牧产业核心区。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快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畜禽、优质林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加快由种养业大市向种养业强市转变。到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35万亩以上,优质花生发展到18万亩以上,优质林果发展到3万亩以上。
2.加快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以肉制品、面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五大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全产业链可追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积极引导省内外科研院所与我市龙头企业合作,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绿色食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到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1提高到3.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3.2∶1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3.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合理分配收益,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扎实推进淇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工作。到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家。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把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范围,引导家庭农场开展联合与合作,整县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到年,家庭农场发展到0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75家。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年,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以上。
4.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集中连片的地区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到年,培育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立足县域产业,大力发展“一县一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到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达到3—5家。以镇(乡)为载体,聚焦农业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一乡(村)一品”,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强化创新引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链条深度融合。推动业态模式融合、产村产城一体,打造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示范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到年,创建5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三)探索数字农业发展新模式
1.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产品流通等大数据平台,到年,“三农”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成型,农业生产综合信息服务完成整合,花生、红薯、生猪等农产品单品大数据平台建成,成功打造立足鹤壁、辐射全国的大型农牧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大幅提升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与管理水平。
2.发展智慧农业。开展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三农”领域应用试点示范,发挥国立光电垂天之云5G优势,率先覆盖一批龙头企业、种养基地、示范乡村,提升5G的应用带动效应,推动北斗导航、遥感和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作业。
3.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大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农业智能装备为主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支持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等骨干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打造3家以上行业领先、技术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的领军企业。
(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
1.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产品、重点环节、重点参数,加大蔬菜、水果、食用菌、水产品、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监测力度,扩大“三前”环节抽检比例,完善抽样、封样、检测等操作规程,及时发布监测结果信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严格落实“双随机”制度,抽查范围覆盖大中小生产经营主体,抽查内容突出禁限用药物、停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结合重点地区和产品,有针对性地加大频次、扩大参数。探索信用管理制度,综合利用追溯管理数据资源、日常农产品监测等信息,建立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诚信档案,逐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管理,推动诚信经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到年,80%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5个县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
2.切实加大监管力度。持续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农药兽药隐性添加、生猪私屠滥宰、注水注药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进试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充分发挥合格证制度的作用,压实生产者主体责任,鼓励“菜篮子”产品随车附带合格证上市,严厉打击虚假开证、冒用他人名义开证等行为,严防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
(五)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进一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调整优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构建多元化出口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出口。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国际专业展览和新市场、新产品的推销活动,积极利用各类展会资源,提升我市农产品参展档次和知名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积极利用郑州粮食、肉类、水果等口岸作用,持续扩大出口规模。深入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农业合作,建设合作平台。突出招大引强,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端农业人才以及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企业。
责编:陶纪燕
审核:李震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