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屋,风情万种的景致,旷远清新而又迷离,写满了沧桑与风月,深藏着古老斑斓的旧梦。流传的精髓和灵魂,在古镇的每处细节里悄然绽放,然后,向你娓娓道来……
青狮潭水库
被誉为桂北明珠的青狮潭水库,位于九屋镇西侧,地处北纬25°04′-25°34′,东经°05′-°25′之间,总库容近6亿立方米,蓄水量居广西水库第四位,与两千多年前建成的灵渠、一千多年前建成的桂柳运河并称为桂北古今三大水利工程。
青狮潭水库位于甘棠江上游,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群山峻岭之中。距灵川县城19千米,距桂林城区中心28千米,因大坝填筑在甘棠江的青狮峡谷口,故名。青狮潭水库坝高62公尺,顶宽7公尺,顶长公尺;水最深处60公尺,湖水面积27.9平方千米,由东湖、西湖和公平湖组成。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航运、养鱼、旅游及漓江补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年和年分别被确定为省级风景游览区和旅游度假区。
青狮潭水库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建设起来的。该水库的修建于年提出,年立项,年9月20日破土动工,经10万军民数年鏖战,年基本完成大坝、溢洪道、灌溉发电引水隧洞等主体建筑。至年,东西干渠相继建成通水。枢纽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主要供桂林市城区和部分城镇及农村的工农业用水用电,年平均发电量万千瓦时,设计灌溉面积2.93万公顷。灌区范围包括桂林市灵川县和临桂、叠彩、秀峰、七星、象山、雁山6个区的15个乡镇,总控制面积约为平方千米。水库建成后,甘棠江沿河两岸再未发生过洪水泛滥,8.4亿立方米来水被水库拦蓄,灌区百姓基本解除了水、旱灾害的威胁。后陆续还有相关的配套建设,整个工程自年开工到年结束,前后历时近30年。
据《灵川县水利志》记载,为修建青狮潭水库“移民户、人,拆迁房屋间,淹没土地亩,耕地亩”。淹没区内原来的古民居悉数拆毁,所有固化的不可移动古迹沉于水下,库区百姓为修建青狮潭水库作出了巨大奉献。
青狮潭水库灌区枢纽分东干渠和西干渠,丰水季节,干渠由发电机组的尾水供水,若水库水位低或电厂出事故时,灌溉用水则由灌溉支洞放水,经石渠段由总分水闸分水入东西干渠。两干渠总长千米,其中东干渠长51.5千米,西干渠长63.5千米。干渠之下设有1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的支渠9条,支渠总长.18千米。支渠之下还设有斗渠条,总长.1千米。三级水渠合计总长.28千米。整个灌溉工程细致缜密、规模宏大。西干渠自坝区枢纽向西行,经灵川县潭下镇的枣木、黄田、大庙,至定江镇的金灵入临桂区的庙头,汇潦塘河引水到二塘、四塘直达界牌圩;设计灌溉面积1.99万公顷,年有效灌溉面积1.88万公顷。东干渠自坝区枢纽东行,架米渡槽跨甘棠江,经九屋镇与社江河相立交,绕山穿湘桂铁路、桂黄公路到刘家村,再采用.3米反虹管自江底穿过漓江到桂林城区东郊,最后接入灵川县的大圩镇。设计灌溉面积0.94万公顷,年有效灌溉面积0.85万公顷。东西两灌区的灌溉面积,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实际灌溉面积已逐步缩小。
年,为保障桂林市城市供水安全,做好漓江水源涵养,满足城市水源环保和为市民提供优质饮用水,桂林市政府启动第二水源工程建设,直接“引青入桂”。这项投资巨大、引水规模可达40万吨/日的引水工程,其取水口便位于青狮潭库区内九屋地界的前宅码头附近,引水管道工程铺设2×DN引水总管至分水点管理站后分两路,分别向临桂新区的西城水厂和桂林市老城区的城北水厂供水,引水管道工程敷设的管道(双管)总长约85.82千米。
甘棠江渡槽位于大坝下游东干渠的0+公尺处,共24跨23个墩,渡槽上部为封闭整体结构,宽3.2公尺,深2.35公尺,过水断面为矩形,过水深2.05公尺,进口处高程.43公尺,长公尺。
东干渠进口放水流量13.0立方米每秒,高程公尺,渠底宽7.5公尺,水深2.3公尺,取道从坝后跨甘棠江,最终到达灵川县的大圩镇,长51.5千米。
西干渠进口放水流量24.5立方米每秒,高程.2公尺,渠底宽7.3公尺,水深3.2公尺,自坝区枢纽西行,最终达临桂区的界牌圩,长63.5千米。
引水管道工程正在进行2×DN引水总管敷设施工,双管跨越的水渠为西干渠。
江头村
江头村属九屋镇江头村委辖,位于九屋圩北,地处北纬25°31′50.32″,东经°16′1.17″,海拔.46米,距九屋镇政府所在地1.5千米,距县城20千米,距桂林市城区中心32千米。截至年末,共有住户户、人。史上均为九屋地界,明朝属甘泉乡,清代为六都二图,民国时期属灵岩乡,年在此设行政村,年撤并美洲村,年后隶九屋(区、公社、乡、镇)。
据《灵川县志》等文献记载,灵川县于唐朝建县时,江头村已聚落成村,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因坐落于护龙河上游的沙洲上,故名江头洲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江头村。
江头村今之所以出名,则源于村上周氏一族。据《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编,以下简称《汇编》)中以江头村周氏子侄最后一位进士周绍昌为基点建档的家谱式科举仕宦及封赠资料记载,周氏为“濂溪后裔”。“濂溪”即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江头村周氏一世始迁祖周秀旺,明朝自湘南道州迁桂林府,居牛头寨(今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殁后,其子周志轩迁江头村,至今已传至第23代。关于始迁祖周秀旺南迁年代有多种说法,一说明洪武初年(年),一说明弘治年间(-年),还有一说为明嘉靖年间(—年)或稍后。根据周氏三世祖和六世祖均有人取得过明朝功名,九世祖开始获得清朝封赠功名的情况和中国近代以前“百年传五代”的普遍现象,笔者赞同最后一种说法。该村现有户、人,村民90%以上为周姓。周氏一族,传承“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的爱莲文化,崇尚儒学,热衷科举,办义学,设私塾,秉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宗旨,教导周姓子弟,清白做人,廉洁为官。此后周氏一族人才济济、清官迭出,享有“百年清官村”的美誉。
关于江头周氏是否为“濂溪公后裔”之事,之前由于缺乏权威史证,社会上曾颇有微词;而对于村中周氏一门科第中士的数额和被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的庶吉士人数,也是说法不一。民国十八年《灵川县志》载:江头村周氏清代中举人17人,其中进士5人,入选翰林3人;版的《灵川县志》沿之;灵川县某专业单位的资料是“进士、庶吉士各6名”。根据国家档案馆周氏家谱式科举仕宦及封赠资料(下简称《资料》)、民国十八年《灵川县志》和《清代翰林传略》(以下简称《传略》乔晓军著)记载:江头周氏一门,为“濂溪公后裔”;而《资料》和《传略》称:有清一朝,共出进士7名,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的庶吉士4名,诰(晋、貤)赠庶吉士6名(具体名单见附录)。
周氏系文人后裔,书香世家,学风一脉相承,但南迁至江头村的初期,从一世祖到八世祖,近两百年间,仅出了一位贡生、一位监生和两位邑庠生;九世祖周维奇开始被诰赠知县,到了清朝中期的十世太高祖周培正和十一世高祖周凤仪分别被貤赠和诰赠直隶按察使,且两位高祖的各两任妻子都被封赠“夫人”后,周氏一门的科第和出仕就打开了大门,曾祖周履恆为乾隆壬子科的“房荐”(科举考试房官所推荐之文卷),诰赠翰林院庶吉士,曾祖妣也被晋赠夫人;周绍昌祖父周启烈,道光乙酉科(年)进士,诰赠翰林院庶吉士,祖母也被诰赠夫人;父周冠,道光己酉科(年)乡试中解元,《传略》载其:咸丰十年(0年)庚申恩科进士,三甲六十八名,散馆授检讨,同治十二年任广东副考官,外官至河南汝宁知府;两位妻子被诰赠夫人。周绍昌也于光绪二十年(4年)甲午科中进士,《传略》载其:二甲第七十四名,散馆改刑部主事,官至大理院推事,民国初期,任直隶内务司司长。真可谓:三代进士、三代翰林(含封赠)。还有伯父周廷鼐和另一早逝名叫周廷鼒的伯父,也获貤赠翰林院庶吉士。
周绍昌的旁系也是科第生辉、人才辈出,各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胞伯曾祖周履泰,中举后大挑二等,先后在昭平、雒容、容县任训导,后又任山西潞城、浙江常山知县。胞伯曾祖周履谦,中举后大挑一等,先后任四川梁山、开县、盐源、南部、罗江、黔江等县知县,后官至简州知州、顺庆府同知。嫡堂叔祖周启运更是了得,《传略》载其为道光六年(6年)丙戌科进士,二甲三十四名,散馆改知县。《资料》载:其先后任河南淇县、商丘县、祥符县知县,湖北德安府、襄阳府知府,两署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直隶按察使,河南按察使等。从堂叔祖周启南,中举后大挑二等,先后任广西天河、隆安训导,诰赠翰林院庶吉士,后任隆安,浙江富阳、诸暨知县。从堂叔周廷揆,同治乙丑(5年)科进士,分户部云南司主事,后补授四川川南永宁道。从堂叔周廷极,诰赠奉政大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浙江富阳、诸暨知县。从堂兄周学基(榜名绍刘),光绪癸未(年)科进士,《传略》载其:三甲八十五名,散馆改浙江富阳知县,又任诸暨知县,后任浙江乡试同考官等。从堂兄周安(又名:绍吉),光绪壬午(年)科举人,癸未(年)科进士,与周绍刘同科为“兄弟进士”,发刑部云南司任主事,后任不详。等等。
以上简况,主要以周绍昌直系为主线概述,重点选择进士、庶吉士(含获诰、貤赠者)作简介,还选择了旁系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不少任过知州、同知、知县或同级别的族人,由于篇幅有限,概未录入。此外,周氏一门,入载民国十八年《灵川县志》卷六之“列传”者多达10位,且有2名高官(周启运、周冠)和1位名医(周廷绶)为长篇幅列传;获诰(晋、封、貤)赠按察使、知府、知州、知县、主事、训导等荣誉官衔及诰(晋、封、貤)赠各种品级者众多,在此不多述。简言之,周氏一门科举可谓是蓬荜生辉,为官者人数众多、群星灿烂,且无一贪官。
该村至今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古民居71座,青砖黛瓦,左右互连,首尾相接,建筑大多坐西朝东,存世古物较多;各种隔扇漏窗和石刻木雕均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和科研价值。江头村因建村时间长,人口多,村庄规模大,民居集中、密集,因此,村中的巷道特别多,众多的巷道纵横交错,将两百余户人家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方便各村民之间的沟通。该村曾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中国魅力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多种称号。
年5月,该村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12月,该村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年7月,经灵川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灵川县江头古民居博物馆”。
爱莲家祠
爱莲家祠位于江头村南头,为周氏家族的宗祠。其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四年(年),占地面积平方米,从筹划到施工落成,整整花了6年时间,充分吸收了湖南、云南等地祠堂建筑的艺术精华。爱莲家祠为二层,共五进,每进五间,整座建筑呈长方形,坐西朝东,对称布局;内部为独立的木构架,外面是青砖院墙硬山顶。“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两进被拆毁,今存三进。
周氏家祠之所以称“爱莲家祠”,源于周氏先祖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意在教育族人秉承和弘扬爱莲文化,勉励子孙后代为人处事做官都要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德。周氏子孙历代为官者众多,秉承先祖教义,无一贪官。
爱莲家祠除祭祀祖先外,还是江头村周氏家族培养人才的地方。文渊楼的二楼以前是用来上课的,是周氏族人教育子孙读书、研习的地方。爱莲家祠落成后,江头村举人周永(榜名廷冕,曾任过知县等职,临桂状元龙启瑞的长女婿)等就在这里兴办爱莲书院,先后聘请了广西巡抚、广西学政、兵部主事、直隶总督、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按察使、广西布政使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前来授课讲学,周氏子弟由此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民国期间,爱莲家祠由私塾改为蒙正国民基础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江头村小学也设于此,直至年迁往他处。因此,爱莲家祠不仅是村民议事、清明祭祖的公共场所,更是一座在江头村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的教育殿堂。
年,灵川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和桂林市纪委的指导下,在深度挖掘整理该村历代清官勤政、廉洁、爱民的史实基础上,建立“灵川县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基地秉承“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的江头爱莲文化,将江头周氏家族家风建设与廉政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及游客在欣赏历史、自然风光的同时,感悟爱莲文化的魅力、受到爱莲文化熏陶,在润物无声中获得做人、处事、为官的启迪。年以来,每年接待区内外游客10余万人次,成为广西廉政文化旅游的典范,基地的教育辐射功能和文化品牌效应更为显现。
文字窗格
从家祠第二进的兴宗门跨入便是面积约65平方米的中天井,天井中间铺有石板通道,两边为两层楼对称厢房,都是面阔二间、进深一间,单坡顶。正面设槛墙、槛窗;下层为私塾老师用房与读书阅览室,上层为藏书室。两侧厢房的两层窗格为桂北地区不多见的文字窗格,左边窗格,上方为“慎言”、“敏事”,下方是“亲”、“贤”二字;右边窗格,上方是“循理”、“遏制”,下方是“的”、“秀”二字。这些词、字,均取自《周氏家训》,是周氏家族为人处世的原则;旨在让子孙天天面对,日日反思。
字厨
位于护龙河东岸的护龙桥南侧,用于焚烧习文的废书稿和练习书法的废纸。
古井
一曰“聪明井”。位于村北头护龙河畔的码头旁,水质优良,清冽甘甜,今仍可饮用。传说饮此井水,可使人变得更聪明。
一曰“金钱井”。位于村中,因井沿为四块料石相扣而成,井壁为圆形,从井口往下看,水面投影成铜钱形状,故名,今仍可饮用。旁边圆形石盆可用于洗衣、洗菜。
古桥
护龙桥位于村子南口的护龙河上,海拔.67公尺。石制单拱,通长12.3公尺,宽5公尺,通高3.9公尺,拱高3.3公尺,拱跨6.5公尺,东西两端桥堍分别有石阶7级和4级,桥西头护桥石刻有“护龙桥”三字,为明代所建。该桥为旧时外出读书做官和衣锦还乡人员的主要通道,现为村民去往东片田园劳作的主要通道。
石梁桥位于村北码头护龙河上,3墩4跨,墩为石砌,桥面为整块石料凿成。搭建年代不详。
诰(敕)命碑
江头周氏一门的女性,不少因夫或因子孙而贵,被诰赠(一至五品,妻子从夫品级,下同)和敕命(六至九品)者众多,仅周绍昌直系一脉被封赠夫人的就有8位,即:太高祖妣和继妣,分别被貤赠夫人;高祖妣和继妣,分别被诰赠夫人;曾祖妣,晋赠太夫人;祖妣,晋赠夫人;父亲的两位妻子,被晋封夫人。此为残存的诰封碑和敕命碑
贞节牌坊
查民国十八年版《灵川县志》卷七“节妇篇”,仅清嘉庆年间(-0年)至清末(年),江头村便有官府记载的“节妇”13位,其中受旌表的9位,均为子孙获得科举功名者。后人竖立贞节牌坊三座,在20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运动中,曾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现修复一座,重建一座。
牌坊的主人为周廷召(《资料》载其为“太学生、候选卫千总”)的夫人姚氏,民国十八年版《灵川县志》卷七载:“周姚氏江头洲职员周廷召妻,青年守节,光绪十一年旌,光绪十四年子恩贡锡龄、孙岁贡泽润为建坊于县西四十五里。”(原文无断句,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即光绪十一年(年)由皇帝诰封旌表,光绪十四年由获得恩贡生功名的儿子锡龄和获得岁贡生功名的孙子泽润修建。牌坊为四柱三楼三间,石制“冲天式”,坊间正面刻有朝廷批复文,背面刻的是乡绅的呈奏文,其余坊间和立柱上,刻的是各种赞誉对联和溢美之词。楼顶石匾因是“老货”,近年被盗。
牌坊的主人,据民国十八年版《灵川县志》卷七载:“周秦氏生员周建极妻,青年守节,教子成名,光绪九年旌,十七年子翰林院庶吉士学基为建坊于县西四十五里”。(原文无断句,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此文中的“学基”即周学基(榜名绍刘),为光绪九年(年)癸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即在其高中进士之年,母亲受旌表,八年后为母亲建坊。原牌坊在20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运动中被毁,近年参照原来型制重建。坊上各类文字,与前述牌坊同类似,皆为赞誉和溢美之词句。
姑娘节
每年农历的五月十四,是江头村的一个特殊的传统节日。是日,全村的女性村民都会盛装打扮,以自己最满意的形象在节日里展现自己最漂亮的一面,并选出一位娴熟漂亮的姑娘,称之为“仙姑”,坐上花轿,由村中的男丁们抬轿;盛装打扮的村上女性在前开道,男丁们则抬着花轿跟在后面游村。同时,村上还举行舞龙、闹狮、斗鸡、演桂剧、唱彩调、说文场、打渔鼓等系列娱乐活动,吸引了四邻乡亲和八方来客,热闹非凡,全村呈现一片欢乐的海洋。年5月,江头村姑娘节和九屋街、西岭村、潭下镇部分村庄的姑娘节一道,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莲荷花园
位于江头村东边的田垌中,距桂林市37千米,离灵川县城21千米,距镇政府驻地3千米。为桂莲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依托江头古村独特的“爱莲文化”打造的荷花园,计划连片种植莲花15公顷,现种有睡莲、子莲、花莲、藕莲四大类数十个品种约11公顷,引进新品种和借助新技术的运用,使莲花的花期得到延长,每年6月至10月为盛花期,除赏花外,还有系列以荷花生产的产品,如无公害鲜莲藕、纯藕粉、干莲子、鲜莲蓬、冰冻鲜莲子、干荷叶等。现每年接待观赏荷花、体验采摘、垂钓禾花鱼、感受田园风光的游客达2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