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到年,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到年,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
我省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古村落、工业遗址,如何在城乡建设中将历史文化遗产有机纳入,让古老文化在今天熠熠生辉?记者实地走访了郑州、鹤壁的工业遗址、古村落、古街区,了解各地在不同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中探索的新思路、新经验,以供借鉴参考。
①游客在汝州市陵头镇王湾民俗村观赏游玩。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铮摄
②鹤壁市淇县灵山街道赵庄村曾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郭戈管俊卿摄
③游客在中国传统村落孟津区魏家坡古村落景区游览。王威摄
④芝麻街入口处,是年郑煤机集团研发的当时国内首套2米架宽的超大采高液压支架。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祁道鹏摄
历史街区浚县古城千年古城展新颜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温小娟张体义陈晨
跨过千年云溪桥,穿过浚县古城西城门,便到了人来人往的西大街。经受7月洪灾、8月疫情的考验之后,这里又恢复了往常的热闹。
9月10日,恰逢周末,记者看到西大街上有不少商贩在路边支起了摊位。“每周五是街区集市固定开放的时间,周边县区的古玩收藏爱好者,都会来这里摆摊,既传承了民俗文化,又丰富了古城业态。”浚县文物旅游局讲解员高青说。
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年)的浚县古城,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西大街是最繁华的商业街,东起省文保单位文治阁,西至西城门,长余米,拥有世袭翰林府、县衙、文庙、粮仓等大量古迹遗存、传统民居。
让历史建筑复活,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保护成果惠及百姓,是当地政府改造提升历史街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总投资50亿元的浚县古城保护工程已完成投资21亿元,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浚县古城办主任吴迪介绍,西大街修整前,房屋建筑整体风格不一,部分房屋出现倒塌、墙体老化等现象,不少院落成了大杂院,基础设施不完善,巷道狭窄,居民生活有诸多不便。“修复过程中,我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留在西大街的居民住得方便、舒心。”吴迪说。
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聘请专家团队对街道基础建设、夜景亮化工程、临街店面修缮、业态规划、格局布置等方面进行严格论证,采取加固改造、修旧如旧的模式,如今,浚县古城西大街各个历史时期的古建筑让街区空间变得脉络清晰、历史风貌得以彰显,留住了文化根脉,更增强了人们对文化的自信。
历史街区保住了,文化的内核如何植入?浚县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西大街入口处,两个泥咕咕巨塑展现着古城的民俗风情;关帝庙内,高超的泥塑技艺精彩再现了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等典故。而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遏云楼就位于西大街南侧,现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大平调展示的舞台,听到戏台上传来的铿锵有力的唱腔,老人们不时地跟着哼唱几句。
如今,千年古城还多了不少时尚元素。手工艺体验馆、非遗工作室成了网红景点。沿街商铺将近80家,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链条。每逢节假日,这里还会举办踩高跷、划旱船等社火巡游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晚上的西大街比白天更有韵味,这两年我们开始着力打造‘夜游古城灯光秀’活动品牌,欢迎大家体验一下,真是一步一景、步步欢乐。”高青由衷地说。
在吴迪看来,不管是古街还是非遗,都要为其注入时代活力。未来,浚县还要在西大街商业街区规模建设、品位提升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让浚县古城这张名片越来越亮。
传统村落张庄村石洞沟村用起来才会“活”起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体义温小娟
时近中秋,最美乡村推荐旅游线路一次次在手机上刷屏。原本藏在深山无人知的传统村落成了旅游热点、网红打卡地。
黄河岸边的荥阳市广武镇张庄村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村之一。
9月9日,记者驱车来到张庄村。一进村口,路两旁一座座精心打造的古色古香的庭院式民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煞是好看。
“这些民居都是由典型中原老宅改造而来的。像这样的老宅整个村子有很多家,由村里出资,统一改造、精心设计,均保留了老窗户、老门,根据老宅的位置、功能,或改造成茶室,或改造成民宿。”张庄村党支部委员张希说。
村子中央,一处院落正在改造施工。院落门口,一株高达20米的柿子树硕果累累,院落中间是改造好的温泉水池,周围三座风格迥异的民居比肩而立,别有一番风味。“不管是柿子树,还是老宅都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改造成民宿后,外面的客人们来了,可以真真切切地触摸到时间留下的肌理。”张希说。
除了几处上百年的青砖瓦房古民居,这里还有一些像邙山人民公社旧址、粮库等公共建筑。在村子里,记者不时会看到“祖孙”几代房子相处在一个院子里的现象。“这就是村庄发展变化的见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特点。”张希说。
应保尽保,是张庄村人对村里老房子的态度。老房子尽量不拆,通过流转的方式集中起来,聘请专业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尊重村庄原有的空间格局,借助老民居打造具有中原民俗风情的特色庭院,发展集体经济。
有了经济支撑,老建筑才会得到更好的保护。村民樊大妈看着自家翻新后的老屋自豪地说:“我们村现在真是一天一个样,不仅干净,还能去村里的公园锻炼身体,一点都不比城里的环境差。”
在荥阳市,还有一处藏在深山里的国家级传统村落——高山镇石洞沟村,最近也“红”了。
“石”“洞”“沟”三个字,高度概括了小村的人文地理面貌。除了满村的红石头房子,石洞沟村还有三个明清古民居群:南街古民居群、林门古民居群、河东古民居群。这里,还是商代名相傅说的故里,商相祠远近闻名。
用石头房子、老建筑发展特色旅游,石洞沟村“火”了。村支书傅学军告诉记者,老村的保护利用,特别重视“借脑”,聘任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荣誉村民,对传统村落的定位、发展方向、发展规划、发展步骤、发展路径、村民生活方式等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目前,我省有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个省级传统村落。
如何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中原大地上众多的传统村落?中原古民居保护志愿者团队发起人金鑫认为,只有让传统村落用起来,才能让老房子、老村庄活起来,才能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工业遗产芝麻街老厂房的变身密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温小娟张体义
秋阳下,郁郁葱葱的法桐树掩映着一幢幢红砖墙老厂房建筑,超大采高液压支架与沿街的音乐酒吧、咖啡厅相得益彰……9月11日,走进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的芝麻街双创园,扑面而来的复古时尚工业风,让人眼前一亮。
若不是街头矗立的那台超大采高液压支架,人们很难回忆起,这里曾是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煤机”)的老厂区。上世纪50年代起,它与周边的棉纺厂、二砂、电缆厂等40余家骨干企业,支撑起了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升级改造,大型工业厂区陆续外迁。但留下的一处处老厂区、老厂房怎么办?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台设备、每一个零部件都是郑煤机人青春与汗水的见证。”郑煤机集团副总经理付奇说。
守护和传承城市发展的记忆,让这里成为老郑煤机人抚今追昔、感慨巨变的怀旧地,年,郑煤机集团针对老厂区改造提升,启动芝麻街双创园项目。项目总规划面积亩,其中有23.53万平方米的历史遗迹厂房,工业产业特色鲜明。
文保、设计、建筑、景观……“双创园”立项之后,设计方案数易其稿,一遍遍论证,最终各方形成共识:尽可能保留古树、工业制造机械、原有建筑等,同时结合现代审美与时尚,在园区内打造集办公场地、城市书房、工业博物馆、铁路公园、运动场馆于一体的特色服务板块,实现产业园区、文化景区、商业街区、城市社区“四区”融合。
科创企业、文创企业为主,在园区内打造“产业生态”是双创园的重要特色。在园区西南侧,有一处改造后的厂房被命名为“中原·国际设计谷”。付奇说,正是双创园的概念方案赢得了上海联创设计公司这家龙头企业的认可,最终引导其上下游几十家单位入驻,实现了芝麻街园区内的工业设计生态主体——中原·国际设计谷。
中原·国际设计谷创始人刘铁认为,这里不仅是众多设计企业的办公地,也逐步发展成为中原设计行业的时尚打卡地。
目前,双创园已经引进了以工业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电子信息大数据等科技服务企业,且各个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生态集聚效应,入园企业数量达到家,进驻率接近90%,营业收入已经突破50亿元。
科创的“高大上”、文艺范儿的“小清新”与工业风的“独特锈迹”,在这里交相辉映。如今的芝麻街成了“网红打卡地”,是摄影爱好者喜爱的取景地,运动达人慢跑、打球的健身场,父母带着孩子玩耍的游乐园……
梦想照进了现实,这让付奇很是欣慰。他说,芝麻街二期工程正在进行,希望在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中能探索出更多的经验,让城市留住更多的时代记忆。
编辑:赵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