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艳红给大家讲一下隋炀帝即位后是怎么让隋朝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
仁寿四年(年)十一月的一天,隋炀帝正在后宫和萧皇后说话,随便谈起了即位以来的往事。萧皇后说:“想当初皇上登基不久,汉王杨谅就造反于并州,多亏皇上深谋远虑,又有杨素老臣拚死效忠,才平息了那场乱子。否则,真不知道是否还有今天。”
隋场帝听后,沉默许久没有答话,他脑海中又浮现出当年杨谅进兵的情景。那真是一个让人担惊受怕的时期,杨谅兵分三路,一路向浦津(今陕西省平民县)直捣长安,一路向河阳(今河南省孟县)想渡孟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北),一路出太行进窥黎阳(今河南省浚县)。要不是杨谅自己最后没有主见,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想到这里,隋场帝猛然站起,对萧皇后说:“这是一件大事。”随后,他也不管萧皇后是否明白了他这话的意思,就径直离开后宫直奔内阁,并命人迅速宣召将作大匠宇文恺上殿。
在这几天以后,一个巨大的掘堑(qian音欠)工程就开始了。隋炀帝下令调发几十万民夫,从山西龙门起,东经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县)、汲郡(今河南省淇县),直到临清关(今河南省新乡县东),再渡过黄河到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经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最后到达上洛(今陕西省商县)。这是一个弧形的防线,它不仅保卫了国都长安的安全,而且也可以借此控制关东的大片地区。
但是,隋场帝对掘堑设防仍然不放心,一段时间里他总是闷闷不乐。一天,一个叫章仇的算命先生对他说:“您是木命,而雍州(指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是破木的要冲,不可长住。谶(chen音趁)语说:修治洛阳还晋家。您曾经做过晋王,应当修筑洛阳,以为都城。”隋场帝听后,觉得正符合自己心意。于是,决定营建洛阳城做为东都。
其实,隋场帝准备迁都洛阳倒不全因为章仇的这番话。长安城内国家机构庞杂,军队人数很多,而关中地区物产有限,粮食不足。早在开皇十四年(年),关中就曾发生饥荒,隋文帝杨坚不得不就食洛阳,隋炀帝对此记忆犹新。另外,隋场帝还考虑到,洛阳位于国家中部,转运山东和江淮的物资都比较便利,也容易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经过几百万民夫历时一年的辛勤劳作,到大业二年(年)春天,一座巍峨的洛阳城终干建成。一天,隋炀帝在杨素、杨达、宇文恺陪同下,巡视了新都城的内外。在蓝天白云之下,新都城挺拔、雄伟,的确很有气势。城的主要部分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周围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城内洛水以南有九十六坊(即里巷),以北有三十六坊,是官吏的私宅和一般百姓居住的地方。
皇城是文武官司所在地。官城东西五里二百步,南北七里,周围三十余里,高四十七尺,是宫殿所在处。隋场帝巡视后非常满意。为了使新建的洛阳城人丁兴旺,百业兴盛,隋炀帝又先后两次下令,从江南各地迁徙富商大贾一万六千余家到洛阳,以充实东都。这年八月,他又下令在洛阳附近的巩县设置兴洛仓,筑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城内有三千窖,每窖可容八千石粮食。十二月,他还下令在洛阳城北筑回洛仓城,周围十余里,内有三百窖。此外,洛阳城内的含嘉仓城,储粮也不下千万石。隋场帝认为都城有了充裕的粮食,他就可以稳当太平皇帝了。
还是在营建东都洛阳之初,隋炀帝就想到,这个新的都城应当有一个奇妙的天地,他在这里可以和妃缤们自由地游玩。因此,大业元年三月,隋场帝命令宇文恺和内史舍人封德彝在洛阳城西营建了一座显仁官。显仁宫南连皂涧,北接洛滨,周围十几里,奇峰曲水,琼楼玉宇,秀丽无比。
到了五月,隋炀帝想修一个更大的花园,于是又下令营建西苑。西苑周围二百里,里面有个十几里大的海,名叫积翠池,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等山,每座山相距三百步,各高出水面一百多尺,山上有楼、台、亭、阁。海的北而有一条龙鳞渠,迁回曲拆,翻波逐浪地流入海中。沿渠有十六座庭院,每座庭院都有一名妃子主持,庭院里的建筑十分华丽。
大业二年九月的一天夜晚,隋炀帝和萧皇后以及各位缤妃,还有几千名宫女来到西苑游玩。秋风阵阵,秋月皎洁,月光如水,波光粼粼,场帝玩得十分高兴,他乘兴填写了一首《清夜游曲》的词,命令宫女们马上演奏。顿时,夜空中响起了悠扬的乐曲声,美丽的月夜更加怡人。
隋炀帝仿佛来到了仙境,他手舞足蹈,如醉如痴。突然一阵秋风掠过,飘零的落叶掉到了他头上。炀帝觉得坏了他的雅兴,于是大怒,派人召来负责西苑的官员,狠狠地骂了一通。从此以后,无论春夏秋冬,西苑总是点缀得四季如春。此外,西苑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供隋炀帝观赏、打猎。就这样,西苑成了隋炀帝花天酒地、游玩享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