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概念起源始于6500年前,成于4

北京知名扁平疣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5/8593669.html

由于天文地理知识缺乏,古人将所居之地视为“地之中央”,也即“地中”,称呼其他区域为东南西北四方。当“地中”与国家合为一体时,也就形成了“中国”这个初始概念。

上个世纪出土的何尊,是中国第一批禁止出国的文物,其中铭文提到周武王“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安定)民”,这是文献中最早的“中国”,说明商末周初时已有“中国”概念。

问题在于:何尊之前,还有没有更早的“中国”?现代考古改写认知,最早的“地中”可以追溯到年前,最早的“中国”最晚出现于年前。与此同时,“地中”与“中国”这个概念的背后,反映出了中华文明逐渐发展、一脉相承的特性。

陶寺遗址:最早的“中国”

位于山西临汾襄汾的陶寺遗址,被普遍认为是“尧都平阳”,在官方宣传材料中,称之为“最早的‘中国’”。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陶寺遗址早已进入国家时代,其次存在“地中”文化,接下来重点说一说陶寺的地中文化。

年,在陶寺遗址中期(距今—年)王族墓地中,考古出土一根木胎漆绘圭尺,残长.8厘米,复原长度.5厘米,上面标有刻度,对应不同的节气。其中,圭尺上的第十一刻度非常特别,从头端到此刻度39.9厘米。学者何驽考证发现,第十一刻度对应的就是“一尺六寸”。

周礼记载,周朝地中的标准是“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即夏至日正午日影在圭尺上的长度“一尺五寸”之地为“地中”。但周髀算经记载,“一尺六寸”才是“地中”。

清华简保训记载,上甲微(商朝先君)认为尧舜时的地中不正确,于是“追中测影”,最终以嵩山为地中。通过中国古代厚重的天文观测材料可知,嵩山一带的夏至日影为“一尺五寸”。

值得一提的是,嵩山所处的位置,正好是陶寺遗址与西水坡遗址的中间点延伸出去的线上。因此,上甲微以嵩山为地中,原因可能就在此。

由此可见,周髀算经中的“一尺六寸”,是尧舜时代的地中标准,周礼中的“一尺五寸”,是上甲微之后“地中”标准。再结合陶寺遗址的木胎漆绘圭尺来看,陶寺先民显然已有“地中”概念。陶寺已经进入国家时代,又有“地中”概念,自然也就会出现“中国”概念。

西水坡遗址:最早的“地中”?

陶寺遗址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主要在考古上的疑问,而有一个现象却极为特殊,即它与相隔公里外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竟然几乎处在同一条纬度上,即西水坡位于北纬35°44′,陶寺遗址位于北纬35°52′。

问题在于,西水坡遗址距今年左右,陶寺遗址距今上限为年,为何陶寺遗址的纬度与西水坡几乎一致?

西水坡先民天文发达,出土了青龙星象、白虎星象、北斗星象图,还出土了用于立表测影的“表”。我们都知道,同纬度日影长度一致,因此西水坡遗址的夏至日影长度必与陶寺遗址基本一致,也即“一尺六寸”。由此可见,西水坡先民必然已经知道“一尺六寸”。

与陶寺相距40公里的周家庄遗址,位于北纬35°49′,与西水坡、陶寺也基本处于同一纬度。该遗址始于仰韶文化中晚期,更接近西水坡时代。那么,周家庄遗址为何与西水坡几乎处于同一纬度?

因此,西水坡先民已有“地中”概念,周家庄先民、陶寺先民是特意选址影长“一尺六寸”之地筑城,最终传承了下来,先传于周家庄先民,再传于陶寺先民。

当然,“地中”标准是由政治霸权中心确定的,也有赖于政治强权的维系,西水坡之后的多年,信奉“一尺六寸”的势力可能实力不强,这一标准也就难以推广,陶寺势力崛起之后,“地中”文化开始真正影响中国,并一直影响到中国知道“地圆说”之前。

距今年左右,中国已经进入邦国时代,当时先后出现红山古国、河洛古国、良渚古国等等,但这些古国有没有“地中”概念与标准,如今并不能确定。因此,陶寺遗址之前,有没有“中国”概念,至少考古上还没有确切证据,故而如今称陶寺为最早的“中国”。

陶寺遗址之后,“地中”关乎历代政权合法性,但“地中”也出现迁移,由“一尺六寸”转变为“一尺五寸”。因此,夏朝中晚期到唐宋时的都城,基本上都在“一尺五寸”附近,或直接就在嵩山附近,其中商朝前期在郑州一带,中期之后迁都安阳(末期陪都在鹤壁淇县的朝歌),又回到了“一尺六寸”标准的附近。值得深思的是,尧舜禹一脉相承,夏朝早期应该也以“一尺六寸”为地中,那么夏朝早期都城是不是在晋南?

总之,地中文化始于年前,在距今多年的尧舜时代,地中与国家合为一体,于是形成了“中国”概念,此后一直传承到今天,由此也可见中华文明的确一脉相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