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件著名的国宝在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就是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这件国宝珍贵到什么程度?年1月18日,利簋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并在年,被评选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堪称国宝中的国宝,为“绝世珍宝”。而这件国宝也解决了史学界一个大问题,因为利簋上的铭文记载了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战役,牧野之战,也就是武王伐纣之战。在利簋出土前,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史学界多有纷争,历代学者根据有关记载推算出的年代就有数十种之多。而利簋出土后,一切纷争烟消云散。本文不仅结合利簋的记载,更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复原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丰邑和镐京
周文王在去世前一年,将都城从周原的岐邑迁到了关中平原中部沣水西岸的丰邑,开始为伐殷预做准备。周文王去世后,儿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武王在沣水的东岸又营建了另一座都城镐京,与丰邑隔沣水相望,丰在河西,镐在河东。丰是周王朝的宗庙和园囿所在地,镐是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丰邑的具体位置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西岸以客省庄、张家坡为中心的约六至七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镐京在沣水东岸的普渡村、花园村、斗门镇一带约四至五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宫殿的遗址在花园村。
丰邑和镐京坐落在秦岭北麓的山前冲积平原之上,位于号称“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的中心,南依秦岭,北临渭水,东有骊山作为屏障。自周朝在此建都之后,先后有十三个王朝把这里作为都城,由此可见此地位置的得天独厚:这不仅因为它有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还因为在平原的四周都有天然的屏障——东有黄河、华山与崤山天险,南有号称“天下之大阻”的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早在三千多年前,农耕文明的周人能够选中这里建立都城,堪称眼光独到、高瞻远瞩(有关关中平原地理优势的详细内容,我们将在战国篇里再来阐述)。
伐灭殷商
周武王十一年,武王趁殷商王朝的主力远征东夷、商都空虚的机会,率师大举伐商。据《史记·周本纪》称,周武王率领的军队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其中的虎贲是周师的精锐,而这里所说的“甲士”,应该指的是徒卒,也就是伴随战车作战的步兵。
由此可知武王伐纣的军队接近五万人,现在我们据此来推测一下周的人口数量。周以小邦伐灭大国,必定倾以举国之力,以五口之家出一人计算,周的户口数大约为五万户,这样算下来周的人口约为二十五万人。考虑到周师远征,国内还会留下少量的戍守人员,所以周的户口数应该不止五万,若是按六万计,则周的人口约在三十万左右。
另外还有一种根据《孙子·用间篇》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则大相径庭。《孙子·用间篇》里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也就是说,维持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出征作战,将影响七十万家的农户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因为武王伐纣的军队接近五万人,据此推算,受此影响不能从事正常生产活动的就有三十五万家。同样地,考虑到周师远征,国内还会留下少量的戍守人员,为了维持国家的日常运转,也需要有少数农户能够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据此推算,周的户口数应该在四十万户左右,按照每户平均五口人计算,周的人口数可达二百万。
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原因何在?因为《孙子》诞生于春秋末期,第二种计算方法自然是按照春秋末期的情况得出的结论,这与西周初期已经相距多年,所以第二种计算方法的结论肯定是有问题的。考虑到周人常常自称“小邦周”或“我小国”(《尚书·大诰》,《尚书·多士》),所以,第一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应该更为准确一些。
有人可能会问,会不会是武王伐纣的军队数量有问题呢?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据甲骨文记载,在距武王伐商前约年的商代中期,商王朝在征伐古羌族部落时,一次出兵的最大规模就已达一万三千人。到了年后的西周初期,周人要伐灭他们眼中的“大邦殷”(《尚书·顾命》)、大邑商,伐灭一个庞大的商王朝,出兵五万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算多。
现在我们来看武王伐纣的行军路线(取学者们普遍采纳的说法):周师从镐京出发,沿渭水河谷南岸向东进发,抵达渭水与黄河汇合点附近的潼关位置,再进入桃林塞(潼关——灵宝老城段),之后进入崤函通道(由崤山古道和函谷组成),经灵宝老城(秦函谷关位置)——陕县——渑池,出崤函通道后再前行到义马,经过新安抵达洛阳,再向北到达黄河南岸的盟津渡口。周师在盟津与赶来参战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个方国(部族)的军队会师,然后渡过黄河,北上至邢丘(今河南温县东15公里之北平皋村),再到达怀(今武陟县古怀城),之后勒兵于宁(今获嘉县),前进到共山头(今辉县北九里),然后选马而进,全军在戚(今河南辉县境内)吃了早饭,晚上在百泉(今辉县西北)宿营,然后于甲子日早晨在商纣王所在的别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郊外的牧野列好了阵式。得到消息的纣王急忙拼凑了身边仅有的军队,并把大批服劳役的奴隶武装起来,合计约有十七万人开赴牧野迎战。
周武王在大战前向全军发表了著名的《牧誓》,历数纣王的罪恶,并训诫全军将士奋勇杀敌、不得违令。誓师完毕,周武王即命令吕尚为先锋率先冲向商军,随后率领着大军紧跟在后面向前冲杀。商军中的奴隶毫无斗志、阵前倒戈,商军大败,纣王返身逃回朝歌城中的鹿台上,把珍宝堆在自己周围,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伐纣,这是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周武王也被儒家奉为“内圣外王”的最后一人,影响中国历史整整几千年。
武王伐商的进军路线从镐京到洛阳一段大致与国道的路线相吻合,后续路段大部分与S省道、国道吻合,全程经测算大约在公里左右。据学者们研究,周师从镐京出发到抵达牧野战场,花费的时间大约为40至60天,由此可算出武王的军队日行军速度为11至16公里左右。这与文献中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军队的日行军里程为一舍(30里)的数据基本上吻合。不难想象,这样一支跋山涉水、穿越各种地理障碍长途跋涉一个多月到两个月之久的劳师远征的军队,竟然在商人的国都门前把商军打得大败,显然,商王朝的确是气数已尽、命该灭亡了。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定,周灭商的时间为公元前年(冬天),那一天距离我们今天的年,已经有年之久。
灭商后的征伐
据《遗周书·世俘篇》记载,灭商之战结束后,为肃清商王朝残余的顽抗势力,武王还下令展开了多路征讨:
1.吕望率部迎击商朝将领方来。
2.吕他率部征讨商朝属国越戏方(在今河南巩义东南)。
3.侯来率部征伐驻守于陈(今河南卫辉,一说在今河南淮阳)的商朝将领靡集。
4.百弇(yǎn,眼)率虎贲精锐誓师伐卫(殷墟卫地,在今河南淇县东)。
5.陈本率部征伐磿(lì,历。在今河南濮阳南之历山,一说在今河南禹县)。
6.新荒率部征伐蜀(在今河南修武北,一说在今新郑西南、禹县东北)。
7.百韦率部征伐宣方(在今山西垣曲东南),擒获宣方君主。百韦又受命攻打厉国(在今河南鹿邑东十里)。
这七路出征之师均取得了胜利,斩获甚众,为新生的周王朝政权的稳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