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流传最为宽广的四个爱情故事,今天咱们来介绍其中之一的《孟姜女》。
民间相传,秦朝时,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穿寒衣,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这就是最为大家熟知的《孟姜女哭长城》的版本。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孟姜女的传说其实一开始并非如此。劳动人民借这个传说,控诉了惨无人道、摧残家庭幸福的封建暴政,歌颂了坚贞不渝、感天动地的爱情。人们在认识这个传说的时候,往往受故事内容的影响,认为这个传说发生在秦始皇时期,地点是在秦朝长城一带等等,孰不知这个传说是由一段史实杞梁妻哭夫加工演变而成的。
杞梁妻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
齐侯(庄公)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明日,先遇莒子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优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意思是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一度夺取了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前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返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今山东莒县)。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杞梁的妻子却觉得她夫君为国战死沙场,齐侯这样悼唁实在太随便了,就说:“我丈夫杞梁有罪吗?如果有罪的话,就不配得到悼唁;如果无罪的话,他还有家宅在,臣妾不能接受在野外悼唁他。”得知这番话后,齐侯就乖乖的到杞梁家里,恭恭敬敬的再悼唁他一次。杞梁妻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出言顶撞齐侯,成为了古代贞节烈女的典范。
虽然这段故事里少了长城,秦始皇,城崩,跳海等充满奇幻色彩的情节,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来这个故事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之间的联系。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
我们可以看到在左转的原文当中,并没有“哭”这一充满感情色彩的用词出现,而是平实的记叙了杞梁妻“吊”的行为。那么“哭夫”这一关键的故事情节是被如何加入故事中的呢?
在《礼记檀弓》里曾子说“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哭”。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与杞梁并肩作战重伤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淳于髡的话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这样,就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
从《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中我们可以看出,杞梁妻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更加加深了后世流传的故事版本凄凉哀婉的基调。
而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阨。”增加了崩城这一情节,又让故事更加富有了神话色彩。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这样,到西汉时,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规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长城是中国古代强有力的防御措施是,但是修筑长城的劳役无疑使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残酷且具有代表性的劳役。修筑长城的悲惨劳役随时可能降临在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家庭上。因此很自然的,孟姜女的丈夫在最后流传的版本中变成了死于修筑长城的劳役。而有关长城最终名的封建王朝,秦朝当之无疑。因此故事发生的朝代又被很自然的移花接木到了秦朝。这种改变集中表现了万千劳苦大众的不满和愤怒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民间传说”独特的魅力。
时至今日,长城已经不再被大范围的修建,然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依旧会在民间不断流传,向后世彰显民间传说的独特魅力。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小编阴天,这是关于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的第二篇文章,接下来几篇还会一次为大家介绍《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两个故事。
如果喜欢的话,请别忘了给我们点赞,或者分享给更多朋友看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