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周黄帝后裔,王权争夺激烈武王伐纣

商朝世系:商汤为黄帝的18世孙

帝辛,殷纣王为商汤17世孙

1商汤-2太丁外丙仲壬-3太甲4沃丁太庚-5小甲雍己太戊-6仲丁外壬河亶甲-7祖乙-8祖辛沃甲-9祖丁南庚-10阳甲盘庚小辛小乙-11武丁-12祖庚祖甲-13廪辛庚丁-14武乙-15太丁-16帝乙-17帝辛

商汤在兴兵伐桀的誓师大会上,历数夏桀的罪恶及人民对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灭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指出灭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违背,有功者将受到奖赏,不从者要受到严厉惩罚。在与夏桀决战之前,先灭掉了此时仍然听从夏王指挥的个别方国部落,至此,夏桀羽翼已被全部剪除。然而,此时夏桀对商汤的进攻并未做认真防备,“桀亡待汤之备”。因此,当商汤的军队到来时,“未接刃而桀走”。

商朝的建立

大约在公元前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商汤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河南洛阳附近,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山东定陶东一带。

商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南巢(安徽寿县南后被商军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不久病死于此地。夏王朝宣告灭亡。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建立了起来。

从公元前年至前年,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年。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朝建立时间公元前年商朝灭亡时间公元前年

商族的历史与夏同样久远,传说简狄吃了玄鸟的卵而生了商的祖先契,恰好与夏相始终。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

商汤之后,由太甲到太龙,是商朝巩固和发展时期。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还发生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的统治很稳固。

盘庚在位时曾几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所以商朝也叫做殷朝,迁都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商朝基本上是王位世袭制,从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商后期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后来周朝宗法制的重要基础。同时,商的占卜也很出名,现存的甲骨文便是占卜的记录。商王的统治仅仅限于狭小的中央地带,四周及边缘地区是王室诸子及各族的领地,中央集权还没有形成。

商朝的矛盾在中期后加剧,王权的争夺尤为激烈,同时还有奴隶的反抗斗争。纣王时用武力镇压,但最后引火烧身而灭亡了。商共传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约六百年

“商朝的帝王继位者”

1商汤-2外丙2中壬3伊尹5太甲6沃丁7太庚8小甲9雍己10太戊11中丁12外壬13河亶甲

14祖乙15祖辛16沃甲17祖丁18南庚19阳甲20盘庚21小辛22小乙23武丁24祖庚25祖甲

26廪辛27康丁28武乙29文丁30帝乙31帝辛纣帝

三十,帝乙,商朝第三十任君主,

商纣王,帝辛,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一说为“受”之音转、“商纣王”等。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年-前年

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二月甲子(廿七日)早,武王在牧野作牧誓,冲杀当即得胜。昏,周占有商都,殷王纣自焚死,俘殷臣一百人。

武王伐纣

是指大约公元前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周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为黄帝之后,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诗经·鲁颂·閟宫》中有“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说明周在古公亶父时期就有取代商朝的计划。

在古公亶父与季历的治理下周部落逐渐强盛,商王文丁为拉拢周国,把女儿嫁给季历,并封他为“牧师”。但周始终是商朝的隐患,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相互猜疑,进而相互征伐。商王文丁为扼制周势力发展,杀了季历,周商矛盾陡然加剧。

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商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姬昌。姬昌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隶,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姬昌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姬发以姜尚做他的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周武王,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

孟津观兵

周武王九年(前年,根据断代工程推断时间,下同,姬发先在毕地祭祀姬昌,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设姬昌的木主,用车子运载置于军中。姬发自称太子发,表示是以周文王姬昌的名义征伐,自己不敢独断专行。然后向司马、司徒、司空、诸节告诫:“大家要小心谨慎,说到做到!我无知,全靠先祖们留下诸位有德之臣,我这晚辈才继承了祖先的功业,当致力于赏罚,以巩固他们的功业。”最终起兵。姜尚下令说:“集合起你们的部下,带上你们的船只,迟到者斩首。”姬发渡黄河,船到河心,有白鱼跳进他的船中,姬发俯身拾起用来祭祀。渡过河之后,有一个火团从天而降,落在姬发的屋顶上,凝固成乌鸦状,它的颜色是红的,降落时声音轰隆隆的响。当时,不约而同前来盟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伐纣了。”姬发说:“你们还未知天命,现在还不行。”所以班师回来

誓师伐纣

周武王姬发

帝辛日益昏乱暴虐,周武王十一年(前年,帝辛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讨伐。”

因而遵循文王的遗志,率领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均到达,姬发说:“大家要勤勤恳恳,不可懈怠呀!”作《太誓》向众人宣告:“现在殷王纣竟然听信妻妾之言,自绝于上天,违背天理,疏远自己的同祖兄弟,废弃其先祖的音乐,敢采用淫乱的音乐去窜改典雅的音乐,以取悦于他的妻妾。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替天行道。这次要努力呀,男子汉们,机会难得,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更不会有第三次了!”

周武王十二年(前年二月甲子日的凌晨,姬发一早就赶到商别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姬发左手拄着黄钺,右手握着以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帜指挥将士们说:“来自西方的人们,你们一路辛苦了!”又说:“啊!我的友好邻邦的君主,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彭、濮各族的人民,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姬发说:“古人有句话‘母鸡是不打鸣的,如果母鸡打鸣,必定倾家荡产’。现在殷王纣什么都听女人的,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抛下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放着自己的同祖兄弟不用,反而听信谗言,对四方各国的奸佞逃犯那么推崇,那么看重,信任他们,重用他们,让他们对百姓横施暴虐,对商国大肆破坏。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今天的作战,每次前进不超出六、七步,就要停顿整齐一下,要努力呀,男子汉们!(每次刺击不超出四、五、六、七下,就要停顿整齐一下,要努力呀,男子汉们!希望大家勇武,有如虎、罴、豺、离,我们不可迎击前来投降的人,而要让他们为我西方之人所使用,要努力呀,男子汉们!你们谁不努力,我将拿他问斩。”誓师完毕,诸侯派兵参加会盟者共有战车四千辆,列阵于牧野。

帝辛听说姬发前来,发兵七十万抵御。姬发派姜尚和百夫长挑战,用大卒驰击帝辛的军队。帝辛的军队都是临时拉来的奴隶俘虏凑数,虽然人多,但都无心作战,只盼周武王赶快攻入。在周军强大威慑下,帝辛的军队丢盔弃甲转而攻击纣王,为姬发做内应。姬发顺势攻击帝辛的军队,帝辛的军队溃不成军。帝辛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姬发手持大白旗指挥诸侯,诸侯都向他拜手致敬,姬发也向诸侯拱手回礼,诸侯都听从他。姬发来到朝歌,城中的百姓都在城郊迎候。于是姬发派群臣告诉商的百姓说:“上天将赐福给大家!”商人一齐拜手稽首共两次,姬发也还礼拜谢。于是进城,到了帝辛死的地方。姬发象征性的用箭射他,射了三发才下车,用轻剑刺他,用黄钺砍下帝辛的头,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又到帝辛的两个宠妾那里,发现这两个宠妾都已上吊自杀。姬发又射了三发,用剑刺她们,用黑钺砍下她们的头,把她们的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做完这一切才出城,回到军中

日程表

一月癸巳(廿六日)武王自周兴师。二月戊午(廿一日)周师渡盟津,武王作太誓。二月癸亥(廿六日)夜,周师布阵于牧野。二月甲子(廿七日)早,武王在牧野作牧誓,冲杀当即得胜。昏,周占有商都,殷王纣自焚死,俘殷臣一百人三月丁卯(初一日)吕望(姜尚)奉命战胜殷臣方来,归来献俘。三月戊辰(初五日)武王在牧晴祭祀文王,宣布政令。三月壬申(初六日)吕他奉命战胜越戏方,归来献俘。三月辛巳(十五日)侯来奉命战胜殷臣靡集于陈,归来献俘。三月甲申(十八日)百弇奉命率虎贲战胜卫(即豕韦),归来献俘。四月庚子(初四日)武王命令陈本伐磿,百韦伐宣方,新荒伐蜀。四月乙巳(初九日)陈本、新荒战胜磿、蜀归来,向武王报告擒霍侯、艾侯、佚侯、小臣等四十六人等。百韦战胜宣方归来,向武王报告擒获宣方之君等。百韦又奉命伐厉,后又归来献俘。四月辛亥(十五日)到乙卯(十九日) 武王在牧野筑室,向祖先举行献捷礼。六月庚戌(十二日)武王在周庙向祖先举行献殷馘俘礼。六月辛亥(十五日)武王祭祀天位。六月乙卯(十九日)武王在周庙举行献殷属国的馘俘礼。*以上武王克商日程表,是据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生霸死霸考〉排定的。六月的三个日子,王国维排定在四月,顾颉刚认为《世俘》记“四月”絭于周庙是“六月”之误。

武王伐纣之后,姬发把殷商的遗民封给帝辛之子武庚。因天下初定,尚未和睦,所以周武王派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武庚治理殷国。然后又命召公放箕子出狱。命毕公放百姓出狱,在商容的闾门上设立标志以表彰他。命南宫括散发聚集在鹿台的钱财和巨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苦的野人和贱民。命南宫括、史件搬走殷人的九鼎和宝玉。命闳夭为比干之墓培土为冢。命宗祝祭享于军中。然后撤兵回到西方。姬发巡狩,记录其政事,作《武成》篇。封诸侯,分赐殷的宗庙祭器,作《分殷之器物》篇。姬发追怀古代的圣王,因而嘉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帝尧的后代于蓟,帝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接着又封功臣谋士,姜尚是第一个被封的,被封于营丘,为齐;封周公旦于曲阜,为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

周武王召见九州之长,登上豳的高地,遥望商的都城。周武王回到周后彻夜不眠,周公旦来到他的住处,问:“为什么不睡?”王说:“告诉你,只因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从我没生下来的时候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年,远郊和远郊以外到处是麋鹿和飞虫。因为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了殷国,殷国有贤人三百六十人,却不重用,所以会有今天的结果。我还没有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哪有功夫睡觉!”接着又说:“要想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我们必须应依靠太室山,把作恶的人统统找出来,加以贬黜,与殷王受同罪。日夜慰劳人民,安定我西方,我要提倡克尽职守,直到我们的德教弘扬四方。洛水拐弯处到伊水拐弯处,是人们定居在平坦之处,这是夏人的活动中心。这里南面可见三涂山,北面可见太行山,背靠黄河,还有洛水、伊水,距离太室山又近。”于是在雒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了周城离去。把马放于华山之南,把牛放于有桃林之野外,把武器收起来不用,整顿军队,解除武装,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影响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伐纣成功之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中国从此建立了长达年的周朝,周朝的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比商代更高,并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武王伐纣的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辉煌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灭商建周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并分封诸侯。

由于过度的辛劳,姬发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病倒了。当时,天下尚未安宁,周室大臣们都担心姬发的逝世将会带来动乱。姬发的病情一度稍有好转之后,很快又恶化了。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尚未安宁的天下,他担心自己的儿子姬诵年纪尚幼,缺乏政治经验,不足以担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辅政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了叔旦。不久驾崩,谥号“武王”。

封邦建国

牧野之战后,武王进入商都,分商的畿内为邶、鄘、卫三国,以邶封纣子禄父(即武庚),鄘、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理,合称三监(一说管叔监卫、蔡叔监鄘、霍叔监邶,以监视武庚)。随后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据记载征服者有99国,臣服国。

武王四年(约前年),武王灭商后,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相当严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大的区域,担心诸侯叛乱。为了项固政权,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武王决定按功行赏,调整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后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71个诸侯国。

周武王这种封建其主要的目的有三:

一、安抚殷民:封纣子武庚于殷,并在殷的周边,设邶、墉、卫三国,封给霍叔、管叔、蔡叔,用来监视武庚,此举明告天下,灭纣是吊民伐罪,无灭殷绝祀之意,以安抚东方的殷人。

二、兴废继绝:把焦、祝、蓟、陈、杞这些封国,封给有功德于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后裔,表示崇德报功之意,鼓舞民心。

三、移民实边:齐、鲁、燕三国,为周在东方新的领域,这些封国为移民实边攻策,而寓有区域的开发,足食足兵的用意,同时在政策的运用上,也可以说在殷民族的后方,建立了牵制的力量。

宗法制度

宗法制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统一天下后,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管理体系。

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权利继承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长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用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目的是在家族内部确立地位、财产的继承权,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大宗在家族内部因有财产的继承权,所以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谓的“尊祖敬宗”。

井田制度

配合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制,文化思想中的礼乐制,周武王在经济方面实施了井田制。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以此,周王有效的控制着广大的国土,并将人民约束在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中。

中国古代的井田制与西方的庄园不同,伴随着相应的政治制度不同。西方的庄园制度,大块的耕地由农民合作公耕,农民附属于土地,所以是农奴,也就是奴隶制。土地拥有者即是贵族。中国的井田制是把土地划分为井字形,农民并不附属于土地;土地所有权虽是贵族的,但农民并非农奴,所以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制度自然也不同。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奴隶社会,也没有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而是拥有短暂的封建社会。从商鞅废除井田制度之后,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实际上是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

礼乐天下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开创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伟大措施,其核心思想为“敬天保民”,从此陕西姬周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制,经济组织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礼乐制,影响中国长达三千多年。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礼严格区分和限定了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所处的地位,从国家制度和宗法层面对国民予以强制性约束,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差异化社会,为了在这样的社会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统治者采用音乐,用精神和文化的感召力来作为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引起的种种对立和矛盾。

“商朝的帝王继位者”

一,商汤,商朝开国君主。

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

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

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

,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作《汤誓》后自号武王,建立商朝后又在位12年。百岁而崩,庙号太祖,因其长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继位。

二,外丙,商朝第二任君主,名胜,成汤之子,伊尹摄政。

《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

外丙本无继承王位的资格,因汤长子太丁病殁,其子年幼,才由外丙继承商王之位,

《竹书纪年》曰:外丙胜居亳(今商丘。在位仅三年便得病而亡。因为太子太丁早死,儿子太小,所以就立了外丙(一说商朝实行的是兄终弟及制。外丙即位后,仲虺、伊尹二相继续辅政,以宽治民。外丙尊商汤为“宗汤”,给予了隆重的祭祀。

《礼记·祭法》说:“商人祖契而宗汤。”甲骨文中有不少祭祀太丁的记载,因为太丁是商汤的长子,虽然没有继位,但仍然作为直系的先王之一奉祀于祖庙。

三,仲壬,商朝第三任君主,本名子庸,汤第三子,

仲壬在辅佐父亲建立商朝期间,运筹帷幄。鸣条之战中,仲壬料敌决胜,火烧夏朝军队粮草,为商朝建立立下特殊的功勋。但是因为他是嫡三子,不能确立太子。

后来汤的嫡长子太丁去世,汤立仲壬的哥哥外丙为太子。

《史记》又载:“‘外丙即位三年,崩’,传位与仲壬。”在父/兄相继去世后,于公元前年继位,伊尹摄政,继位后基本上遵守汤制定的法制,朝政相对比较稳定,国家日益强盛。

公元前年去世,谥号懿,长兄太丁之子太甲继位。

四,太甲,商朝第四位君主,子姓,名至。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

继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

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前两年,其作为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

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汤陵社区,让他自己反省,自己摄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今亳州市谯城区,还政于他。

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太甲共在位23年,病死。

五,沃丁,商朝第五任君主,亦称羌丁,子姓,名绚,太甲之子,

沃丁继位时,仍以伊尹为相。伊尹去世,以咎单为卿士,即宰相。咎单也是商汤时老臣,他辅佐朝政,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并且写作《沃丁》,用以警醒沃丁,发扬祖制,以德治商。沃丁在位29年去世,谥号昭王,死后由弟太庚即位

六,太庚,商朝第六任君主,又名大庚,沃丁的弟弟,太甲之子

在位25年。在位期间,履行汤法,成为商朝的一代名君。他死后由子小甲继位。谥号宣王。

七,小甲,商朝第七任君主,

小甲在位时,商代以亳为都,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

小甲-在位作为

曾经派遣使臣出访古朝鲜国,确认其为中原属国。

“早商”

八,雍己,商朝第八任君主,

在位期间定都于亳,他昏庸无能,荒废政事,导致商朝衰落,各诸侯的势力日趋膨胀,以致很多诸侯故意不来朝贡。雍己死后其弟太戊即位(但据甲骨文的记载太戊登基在雍己之前,太戊可能是雍己的兄长。《太平御览》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雍己在位12年,《资治通鉴外纪》及《通志》则说在位17年。

九,太戊,商朝第九任君主,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在位七十五年

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太戊与太甲、祖乙并称三示(即三位有贡献的君主。太戊死后,庙号中宗,葬于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

十,仲丁,商朝第十任君主,子姓,名庄,商王太戊之子。

仲丁在其父太戊死后继位,在位13年去世。

仲丁即位初年,亳都(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西迁于嚣(亦作隞今郑州商城遗址,商朝自此开始第一次迁都。

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其中的兰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兰夷。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九世之乱。

十一,外壬,商朝第十一任君主。在甲骨文中被称作卜壬,名发,。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一说在位10年,病死,

仲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以致诸侯不朝。《史记·殷本纪》云:“帝仲丁崩,弟外壬立,是为帝外壬。”

外壬即位后不久,姺与邳两个侯国发动了叛变。姺是有莘氏的后代,商汤曾娶了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就是作为媵臣来到商的。因此,有莘氏与商朝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由于商王室的衰落,有莘氏后人封于姺后就时服时叛。邳是夏禹车正奚仲的后人,也就是说是仲虺的后代,初时也与商王室的关系很好,这时也起来叛商了。姺和邳的祖先是商汤时的左丞右相,他们都起来反叛外壬,可见当时商朝的衰败。

对于姺、邳的叛乱,外壬一点办法也没有,据说是“大彭国”帮助平定了姺人、邳人的叛乱。“大彭国”是在彭氏部落首领彭祖的带领下建立的,是夏朝时东方比较强大,政治关系也比较密切的属国。

到商朝前期,大彭国也还是比较强盛。彭祖相传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长寿之神,很懂得养生之道。其实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岁,实际上是大彭国存在的年限。外壬在位据说有十五年,去世后由其弟河亶甲继位。

十二,河亶甲,商朝第十二任君主,商王太戊之子,商王仲丁和外壬的弟弟,在其兄外壬死后继位。

河亶甲在位时,商朝再度衰落,无奈之下,他北上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内黄,以缓解内外交困的局面。

河亶甲即位时,内外忧患,矛盾重重,只得以迁都来扭转不利的局势。这次迁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王族内部的矛盾。稍事整饬后,河亶甲便先后发动征讨兰夷、班方的战争,在一些方国的帮助下,使叛乱的诸侯重新安定下来,在位时,对商朝的稳定做出贡献,为其后的祖乙复兴打下基础。

十三,祖乙,商朝第十三任君主,河亶甲之子,

祖乙在位19年去世,庙号中宗

祖乙在位时期,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耿(今山西省河津市。次年,又从耿迁到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后因邢发生河患,于是再次迁都于庇(即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北大平台。祖乙曾数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并任用巫贤辅政,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让商朝国势再度兴盛。

十四,祖辛,商朝第十四任君主,

在祖乙去世后继位,此时商朝仍处于九世之乱期间,内乱使商朝进一步衰落,

十五,沃甲即位,商朝第十五任君主

沃甲的生平事迹不详,去世后由祖辛之子祖丁即位

十六,祖丁,商朝第十六任君主。名新。祖辛之子,前任君主沃甲之侄,盘庚之父

十七,南庚,商朝第十七任君主,

《史记·殷本纪》记载他是沃甲之子、祖丁堂弟,而殷墟卜辞说他为祖辛之子、祖丁之弟。祖丁死后继位。

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他将国都由庇(邢迁至奄(今山东省曲阜县。并曾讨伐杞龙戎。死后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但甲骨文却记载他是主动退位的,还活到了盘庚统治时期的中后段。

十八,阳甲,商朝第十八任君主,祖丁之子,后任商王盘庚之兄,定都于奄。

《今本竹书纪年》称阳甲在位时曾西征丹山戎。阳甲时期商朝再度衰落。自中丁时期起,王位继承开始混乱,引致诸侯不来朝。

十九,盘庚,商朝第十九任君主,

阳甲死后,盘庚继位,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二十,小辛,商朝第二十任君主,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死后其弟小乙继位。

二十一,小乙,商朝第二十一任君主,小乙,在位时期曾经征伐过东夷、鬼方等。

制定了商代祭祀制度。

二十二,武丁,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公元前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

二十三,祖庚,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祖庚是他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次子,名跃。祖庚有长兄祖己,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在位约7年,去世后由三弟祖甲继位。

二十四,祖甲,商朝第二十四任君主,

,亦称且甲、帝甲,子姓,名载,商王武丁之子,商王祖庚之弟,商朝第二十四任君主,祖庚死后即位,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三十三年,曾征伐西戎,他在位早期尚能照顾民众,商朝中兴。祖甲死后由其子廪辛即位。

二十五,廪辛,商朝第二十五任君主,廪辛,《竹书纪年》作冯辛,名先,是中国商朝的君主,前任商王祖甲之子。廪辛以殷为首都,他死后由弟庚丁继位。

二十六,庚丁,商朝第二十六任君主,

庚丁在位期间,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成为商王朝欲用兵的重点。庚丁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了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对羝方、旨方等羌族部落进行多次讨伐,虽然擒杀羌方伯,占领羌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但并没将羌方完全征服,成为隐患。庚丁晚年信巫教,使巫教势力大增,危及王权。

甲骨文还记载庚丁开辟了以殷为中心的田猎场,用于田猎和军事演习,当然也间接地起到了开垦荒地的作用。

庚丁去世后由其子武乙继位。

二十七,武乙,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

武乙作为商代后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国势,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残暴,贪于享受,被后人评价为残暴的君王。

二十八,文丁,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子姓,名托,在位11年。

武乙去世后,文丁继位。武乙时,西方的周部落逐渐强大。文丁在位期间,周侯季历伐戎有功,文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文丁死后,其子帝乙继位。

二十九,帝乙,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

,子姓,名羡,太丁之子,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他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共在位26年。

帝乙继位后,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沬(mèi(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公元前年,帝乙病逝,葬于殷。帝乙死后,其子帝辛(商纣王继位。

三十,帝乙,商朝第三十任君主,

商纣王,帝辛,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一说为“受”之音转、“商纣王”等。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年-前年

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