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神第二篇,商纣王与西伯侯姬昌有什么仇

专业白癜风治疗 http://www.kstejiao.com/

《封神第二部》,估计纣王会派闻太师率军讨伐西伯侯姬昌,纣王与姬昌到底有什么仇呢?

商王武乙时期,西边周原上的姬姓家族与商朝关系密切。姬亶有三子,分别是:姬太伯、姬虞仲、姬季历。第三子季历最为能征善战,他曾协助商朝讨伐犬戎、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乎之戎、翳徒之戎,商朝西部与北部之戎狄,几乎讨了个遍。

图-夏商周的先祖,都是黄帝

姬季历在商王武乙时期,战功赫赫,因功封为西伯侯。然而季历并非长子,一场血雨腥风的斗争后,太伯、虞仲逃入南方荆蛮之地,纹身剃发,发誓永不北归。

商王武乙时代,季历不过是众多勇将中的一员。等武乙驾崩,其子文丁却愈发驾驭不了西伯侯。

季历在讨伐戎狄之时,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扩张势力范围,到文丁晚年,周国的疆域不但包含关中大部分地区,甚至渗透到河东地区,逼近商朝的核心区域。

公元前年,西伯侯季历讨伐戎狄得胜来到商朝殷都(今河南省安阳市)。商王文丁赐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

表面看商王文丁嘉奖西伯侯季历,实则为其上了一把枷锁。夏商西周时期诸侯地盘普遍不大,天下号称有八百诸侯。文丁赐地三十里给季历,大致就是将其限制在周原上,甚至周原都远不止三十里。关中八百里秦川,岐山下的周原起码有一百里,这也是商王文丁的底线。

商灭夏后,虽然压缩了夏朝王室姒姓十二氏的发展空间,但也保留了他们的基本地盘,夏商两朝的势力范围虽然有交集,但基本是错开的,夏朝核心在黄河-济水以南,商朝主要在黄河-济水以北。

周的扩张就不同了,周人灭掉一些小的部落后,往往派宗亲前往建邦立国。周人在关中不仅发展快,而且出兵时大小诸侯多是宗亲,一致对外。

商王文丁想把西伯侯季历限制在周原上,季历却不满足于此,他计划将都城迁到关中中部沣水河畔,方便周人控制整个关中盆地。

商王文丁不打算放虎归山,先将季历囚禁在殷都,而后杀之。文丁是商纣王的祖父,季历是周武王的祖父,两方面的仇恨种下了种子。

商王文丁即位时已不年轻,在位仅十一年,杀完季历,很快就驾崩,帝乙即位。

然而姬季历之死并未让周国一蹶不振,更没有产生争夺继承权的内斗。姬昌即位西伯侯,周人同仇敌忾,屡次起兵东侵。

姬昌即位第一年,遵从父亲的遗志,将都城从岐山脚下迁到沣水西岸,修丰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来到关中中部。

沣河源自秦岭,主源为沣峪河,长约78千米,由南往北注入渭河。丰京在沣水西岸,后来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又在沣水东岸修镐京,丰京主要是西周宗庙所在地,镐京是王都。

这次迁都有着划时代意义,如果要控制关中,定都西部未尝不可,后来的秦国也定都西部的雍都。但是要逐鹿中原,甚至一统天下,迁都关中中部就势在必行。

西周的镐京、秦朝的咸阳,西汉和唐朝的长安,都在关中中部渭水与泾水交汇处。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关中,前提是定都泾渭交汇的关中中部。

姬昌即位第二年,周国灭邘[yú]国(今河南沁阳),该国在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位于黄河支流沁河之上,距离殷都(今河南安阳)并不远,距后来商纣王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更近。

周国大举进犯,震动朝野。但商朝的主力在东部与东夷作战,无暇分身对付周国。姬昌试探性进攻赌赢了,商朝并未发兵征讨周国,但姬昌也不敢扩大战火的范围。

姬昌即位第五年,周国灭耆[qí]国(今山西长治)。姬昌练兵三年,又找到一个商军频繁交战的时间点,攻灭一个亲商的诸侯。

耆国在太行山上,周人高屋建瓴,对商朝所在的华北平原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俯视商人王畿。不过周国与邘国、耆国之间,还隔着不少诸侯,周国只是得到两块飞地,商朝虽恨之入骨却也未调兵前来镇压。

姬昌即位第六年,周国灭崇国(今河南洛阳嵩县),加快减除商朝羽翼的步伐。

崇国在洛阳西南部,背靠伏牛山,位于黄河支流伊水之上。崇国是商朝很重要的诸侯,实力并不弱,一直与周国不睦。姬昌起三军猛扑崇国,虽损失不小,却也一举将其灭国。周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两千五百人,三军共三万七千五百人。

此战获胜,骄纵的情绪蔓延周军,休整旬月之后,伤残之兵留守,两万四千余人沿伊水东进,意在兵临殷都城下。

然而还没到黄河,就遭遇商军王师一个师。商朝军队分为王师和戎守军,戎守军负责各大城邑的防御,王师负责征战。王师编制是三个师,每个师一万人。师的统帅有千人护卫,再加上三个三千人的旅,旅以下有大行、行、什。

妇好最多曾率一万三千王师,是一个师加一个旅的军队,超过商朝王师四成的兵力,也只有王后能有此兵权。

图-妇好

商朝王师兵员来自戎守军的精锐,战力强劲。在古代神话中,商朝的闻太师(闻仲)骑墨麒麟,率商军战西岐军,刀枪似水,甲士如云。闻太师有移山倒海之能,布下十绝阵,商军王师风卷残云,杀得周军丢旗弃鼓,莫辨东西。

闻太师的原型是飞廉,他是伯益的后人。大禹本来要将帝位禅让给东夷的伯益,后来却传给儿子启,建立夏朝。伯益的后人在夏朝遭到压制,商灭夏后,这个家族获得重用。飞廉是嬴姓,他有两子,其中季胜是赵氏先祖,恶来是秦人的祖先。飞廉作为赵武灵王和秦始皇共同的先祖,只有此等身份,才能在神话中配得上闻太师的能力。

在实战中,周军两万四千余人遭遇商军王师一万人,结果是惨败。商军将士骁勇,其战车、骑兵、步兵配合娴熟,军阵紧密,非周军所能匹敌。

此战对姬昌打击巨大,商朝王师有三师九个旅,一个师就横扫了周部落联盟军。周国三军在两战之中损失两万余人,这是要数年才能弥补的。经历此战的周军生还者,都有劫后余生的感觉,此后几十年,商军强大战力的阴霾,始终笼罩在周人心头。

此战之后,商周之间进行拉锯谈判。姬昌承诺有生之年不再东进,但已经占领的邘、耆、崇等诸侯国领土也不归还。商王帝乙则再次封姬昌为西伯侯,统领西部大小方国。同时帝乙还将妹妹嫁给姬昌,史称“帝乙归妹”,通过联姻巩固关系,若两人的后代继承西伯侯的称号,那是再好不过。

双方各退一步,将冲突搁置到下一代,总体来看商朝还吃点亏。周人在关中以东获得了几个据点,虽然这些据点与本土之间并不相连,但可以此为跳板,威胁中原腹地。

那个国灭的崇侯,逃到殷都。商王帝乙仍非常倚重他,改封其到北方,后来加封为北伯候。

既然商军战力如此强劲,商王帝乙为何不派兵增援,一举灭亡周国呢?

无论在神话还是现实中,商朝的主要敌人都不是周人,与商朝交战最频繁的是东夷。神话中闻太师曾远征北海(渤海),一次去了整整十年。现实中纣王唯一的儿子武庚,也手握重兵,长期在东线作战。商朝最忌惮的,则是夏朝后裔,除了压制夏朝王族十二氏,还要不断派兵远征夏朝后裔鬼方(战国时称为匈奴)。

夏商两朝都将东夷人视为最大的敌人,这是黄帝系与蚩尤系之争,几乎是无解之局。

东夷一直尊蚩尤为战神,夏朝时便曾一度袭取中原。到了商朝,东夷仍然不服,历任商王深受其累,便将一部分炎帝后人迁居到泰山以东,协助商朝制衡东夷。

姜姓的炎帝后人来到东夷的领地,在商朝的支持下,兼并东夷小部落,与东夷相互通婚,羽翼渐丰。当姜姓在东方实力强大后,便不完全听令商王,而与东夷大部落刑马作誓、歃血为盟,到商朝后期已成东夷领袖。

炎黄子孙,炎帝还在黄帝前面,但炎帝的后代一直被黄帝后代压制。商朝与东夷的战争持续,姜姓则从自身发展出发,融入了东夷一方,令商朝苦不堪言。

即使在商王武丁时期,商朝与东夷也不过是互有攻守。自武丁之后,东夷与商朝频繁交战,商朝王师三师九旅几乎全都耗在东部前线。如果不是立刻就要亡国,商王帝乙不可能调动更多王师来对付周国,当然商朝的戎守军队也不会轻易调动。

商朝实际控制的区域,大致是黄河南北两岸平原地带,其食盐主要来自大海,从济水或淮河逆流运来。商朝腹心地带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但食盐受制于人。东夷控制济水,淮夷控制淮河,海盐的价格被哄抬起来。

山西有运城盐湖,陕西有定边盐湖,青海甘肃的盐湖更数不胜数。唯独在河北河南,食盐大部分来自海上,小部分来自运城盐湖方向。

商人为了控制济水与淮河的海盐通道,在两条河上建了众多据点,以确保航道通畅。商朝实力强的时候能够派兵控制输盐通道,却无法征服东夷的民心,双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根深蒂固。

西伯侯姬昌虽然娶了帝乙的妹妹,却只当摆设。姬昌有十八个儿子,都不是帝乙妹妹所生,其中十个是太姒所生。太姒来自有莘氏,这是夏朝王族十二氏之一,也是商朝刻意压制的部落之一。

商王帝乙对姬昌的种种行为不满,但在王权交替之时,也只能视而不见。帝乙的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才是对太子受即位威胁最大的人。

太子受即位,是为帝辛(后来周人给其谥号为商纣王)。

纣王的前半生,主要矛盾是与两个王叔的争权。纣王杀了比干,逼走箕子后,自然要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压制崛起的周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517.html